怀中斜捧瓦面金装锏,锏身九转流光,正是昔年太祖亲传,胯下马鞍侧,左右分明!左悬龙雀大环刀,古制环首金声玉震,刀出如龙雀啼九霄;右挂描金方天戟,墨杆盘龙日月失光,紫纹流转似银河落九天。胯下骑墨玉嘶虎兽,通体乌骓泛玄光,九龙宝鞍托明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十里长亭下,文武群臣看看这位贤爷,想想当年临安的赵构,心中再无半分犹疑之处,齐齐拜倒在地,口称,“贤王归京,大宋万年!”
“诸卿免礼!”
赵斌抬手虚扶,文武群臣缓缓起身,赵斌端坐鞍鞒之上,目光扫过众人,忽然间这贤王目光一凝,看向武班最前列的几人。
却见为首一人,身高不足七尺,却如小松挺立,挺拔秀拔;面庞白里透红,犹如荷花初绽;两道剑眉斜飞入鬓,眉宇间英气逼人,双目明亮似朗星,鼻如悬胆,唇若涂脂;头上总角未冠,常以锦带束发;身穿团花箭袖,腰系丝鸾宝带;足踏薄底快靴,步履轻捷如飞燕;虽带三分稚气,却已有七分威风!
往这人身后看,左右拥着三位同龄孩童。左边一位头戴亮银狮子盔,缨插雉尾;身披一副小巧玲珑甲,金片银鳞熠熠生辉;手中握一杆竹节短鞭;胯下一匹黄骠马,神采飞扬。
右边一人,面如黑铁,黑中透亮;两道扫帚眉斜插额角,一双铜铃眼炯炯放光;狮子鼻,火盆口,双耳如蒲扇向前招风。最奇的是他一头卷曲黄发披散肩头,宛如金毛狮王下凡!头顶镔铁虎头盔,身披乌金锁子甲,内衬皂罗袍,足蹬狼皮战靴,胯下乌骓马,通体如墨,四蹄生风。
中间一位面如傅粉,白里透红,双目如寒星闪烁;鼻如玉笋挺秀,唇若涂朱,元宝耳朵垂珠,眉宇间自带七分英气、三分傲骨。头顶亮银狮子盔,身披雪花白银甲,内衬素罗袍,腰束狮蛮宝带。手持一对混铁双戟,戟长一丈三尺,寒光闪闪;胯下白龙马,通体雪白,神骏非凡。
看着这四位小将,赵斌忽然展颜大笑,抬手轻点四人,侧目笑对身后赶来的四帅说道:“我大宋少年英杰如此,兀术何能灭我,天下何国能胜!”
此番北伐不过一年时光,这四位小将岳飞等人自然也认得。
为首一人不是别人,正是赵斌长子赵昱;而赵昱身后那三员小将,披银甲的乃是岳飞三子岳霖,黄发之人乃是牛皋之子牛通,那边使双戟的却是杨再兴之子杨继周。如今四人不过十一二岁的年纪,此次北伐自然未曾随军厮杀,然而在大军凯旋之际,却来十里长亭远迎大军。
岳飞等人听了赵斌这番话,再回想此次北伐所见金国年轻一代的武将,又看看眼前自家的少年英杰,不由得相视一眼,纷纷开怀大笑。
正当众人欢聚畅谈之际,忽见开封城北方向一骑快马飞驰而来。马上一将远远望见王旗,竟倏地翻身下马,双足落地疾奔,三五个纵跃间竟比战马更快,眨眼已至赵斌马前。
“启禀贤爷,横江、忠义、神勇、宣威四军自率宾府渡海远征倭国,现已凯旋!熊帅率大军已抵城北渡口,末将奉命前来报捷!”
众人循声望去,来者正是昔年洞庭旧部,如今军中传令将筋半云郑天佑。赵斌闻报,脸上喜色更盛,抚掌笑道:“妙哉!妙哉!今日双捷同至,实乃天佑我大宋江山,护我汉家黎民!来人,摆驾城北,孤今日要亲迎凯旋之师,与三军同入开封城!”
一旁李纲闻言,拱手上前道:“贤爷如今已是万乘之尊,亲自出迎熊霈,恐于礼不合。不如请贤爷率大军自城南入城,下官率文武百官前往城北迎接熊帅所部?”
“不可”,赵斌断然道,“熊霈若只是寻常胜战,尔等代迎自无不可。然今日他所灭者,乃倭国!孤必当亲迎!”
言罢,不待李纲再劝,赵斌单手一扯丝缰,催马直往城北而去。文武群臣见状,只得纷纷紧随。一行人浩浩荡荡行至城北渡口,赵斌亲自于岸边远迎。原本熊霈已准备下船,忽闻皇城司传来消息,得知贤爷竟亲自相迎,一时怔在船头,愕然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