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4章 定鼎弘文开新制,垂裳立教启文司

当殿中赞叹声渐渐低下去,赵斌这才不紧不慢地开口:“疆域既然划定,接下来便是推行政务。而万千政事之中,朕觉得,首要之务当推教育,重科举,毕竟有人才好办事嘛。”

而就在群臣还被赵斌的转折引得呆愣当场之时,赵斌的目光已转向李纲、赵鼎等几位老臣。

其实今天要议的每一条新政,早在这一个多月里,赵斌就已和他们反复推敲过了,自从迁都以来,杂事琐务全都交给了中层官员去张罗,像李纲、赵鼎、张叔夜这几位,赵斌连日常议政都怕他们累着,哪还舍得让他们去管那些搬箱理柜的琐碎事。

所以今天这场朝会,说是共议国策,实则早有准备,甚至先说哪条后提哪条,几人都一一有了定计。随着赵斌亲自开口提起,还不等群臣出言反驳,李纲几人当下依次上前,抢先附和起赵斌来,如此一来,新政自然也就能顺水推舟、落地施行。

却见那边李纲、赵鼎几人对视一眼,随即便由殿上势力最弱,而名望最高的张叔夜上前,“陛下所言甚是,君山先生曾言,‘国之兴废,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科举取士,正是为国举贤,为政事觅得辅佐之良材,陛下此议,乃是上上大吉!”

而当张叔夜话音刚落,那边李纲随即捻髯笑道:“张老大人所言甚是,有道是,‘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我朝新立,正值万象更新、奠基立业之时,于此际定下文教国策,正是高瞻远瞩!”

两位重臣一唱一和,尽是赞誉之词,这让底下许多官员一时有些愣神,摸不清这几位老大人今日的路数。尤其那些自江南而来的世家子弟,心中更是警铃大作,推行科举,无疑将削弱他们倚仗门荫的特权。尤其你看今日朝堂上所列之人,凡是名列前茅之辈皆是有能有功之辈,可见如今大宋这位新帝对世家声名一事不说轻视,但绝没有赵构那般倚重,因此世家子弟对赵斌更是心生三分怯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情急之下,不少人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前方的赵鼎。

虽说赵鼎如今地位不比以往,也非世家出身,但终究是一同从临安来的“前朝旧臣”,众人心底总存着一丝“互相支撑”的指望。

只是这些名门子弟目光刚落在赵鼎身上,这位老丞相竟然迈步而出,向上拱手言道:“陛下,二位老大人所言,确是老成谋国之见。孟子有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臣等身为儒门子弟,自当竭力奉行。只是不知陛下于这教育、科举之上,有何具体的良策妙政?”

赵斌目光扫过群臣,声音沉稳而清晰:“科举取士,关乎国本。在朕看来,不仅要确保科场之上的公正,杜绝当年武科场的旧事重演,更要让天下学子有书可读、有师可教。”

他微微一顿,语气转而感慨:“程门立雪,固然是一段勤学佳话,但其背后,不也正说明寻常百姓求学之难吗?再说这武学,朕年少时还在民间,学文习武深知其中耗费之巨,寻访名师更是千难万难。”

“因此,朕有意从赋税中划出专款,设立学堂、聘请教师,下延至县,甚至村镇之中,也可由朝廷出资,由本地儒生任教,使村民百姓亦有书声可闻。此举一可安顿文人,使其专心学问,不为乱心所惑;二可广开文教,百姓多识几个字,能读农书、明事理,总不是坏事。”

“此策朕思虑已久之意,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这本就商量好的政策,李纲、赵鼎等人自然时称赞连声,甚至几人心中暗笑,“贤爷这法子真是大妙,先提公学小事,再言改制大事,群臣称是之下,怕是无暇反驳啊。”

赵斌这一朝虽说是中兴大宋,但却也是自微末起身,所以如今立在朝堂之人有不少都是寒门出身,这些人少时习武学文都颇为艰辛,因此一听推举公学之策,纷纷出言称赞,只有少数世家子弟中的聪慧之人觉出其中隐隐有什么不妥之处,但这朝堂之上思索时间有限,因此也只能仓促应对。

“陛下,如今大宋二十四道,下辖州县数以百计,若层层设立官学,这每年所需的银钱恐怕不是小数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