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完成对周王室的取代,肯定会分封有功之臣,等于是进行新一轮的洗牌。
那样一来,争取将旧有强国灭一次,灭不掉就极尽削弱,无疑对新的诸侯才是最有好处。
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吗?晋君周进行分封,晋国肯定是要被分拆,其他国家保存了完整的实力,会出现什么情况?
到时候,卿大夫都分别作为一国之主,哪怕是会守望相助,跟同殿为臣肯定是不一样了。
强大无匹的晋国因为分封遭到史诗级的削弱,楚国、齐国、宋国有干挺晋天子,再随意欺负新封国的可能。等于说晋国取代周王室就是一场闹剧。
真是取代周王室,卿大夫纷纷获得分封就完事,楼令何必一再费脑子。
真的就只是那样,以为其他卿大夫会赞同楼令的计划?
或者说,其他卿大夫不是在拿楼令当傻子看,便是他们合伙演戏要坑楼氏了。
“晋卿?”孟孙南见楼令长时间不说话,没忍住呼唤了一声。
楼令不会跟孟孙南有什么坦白局,面对孟孙南的质问只感到好笑,说道:“有那么一天的。”
孟孙南只听出晋国连宋国都要灭掉的关键核心,咋舌说到:“怎么变成这样呢?”
什么样?
以前的晋国是宗周秩序的维护者,可能有不少胡作非为的操作,问题是维护了列国的国祚安全。
有韩氏的时候,晋国在面对周王室从未失过礼节。
不是晋国庙堂对周王室有真正的尊重,可以是经由韩氏的操作或应对,周王室维持住了体面。
那不是韩氏在晋国变得无足轻重了吗?
是的,韩氏在晋国没有完全除名,但是他们变得什么都不是了。
晋国的国策调整是楼令成为中军将才突然间改变吗?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在郤武子担任晋国中军将期间,晋国从郑国割取了三分之二的疆域,尤其是将吴国给灭了一次。
硬要说的话,确实是楼令成为晋国的中军将,随后晋国才有明确的灭国名单。
有灭国名单的出现,主要是楼令需要拿出更明确的计划,来说服晋君周与其他卿大夫。
因此闹到当下的局面,也就是反晋联盟的组成,其实是晋国高层自己搞出来的。
可是楼令不说清楚,一众君臣没有明确目标啊!
不好说现下的局面是好是坏。
站在楼令的角度,不认为是一件坏事。
至于说取代周王室?哪一个国家不想对周王室取而代之,只是多数诸侯只是稍作试探,很快就自行终止了。
郑国和卫国的国君就曾经叫嚣要对周天子取而代之,玩了一个虎头蛇尾。
楚国则是跟周王室彻底决裂,摆明阵仗就是要取而代之。
所以,掀翻周天子和建立新秩序,真不是什么太新鲜的事情。
真要论起来,楚国绝对是最靓的那个仔,长期卫冕最有价值挑战者的地位。
“晋卿不怕我们立刻与楚国结盟?”孟孙南问了这么一个问题。
楼令比较奇怪地说道:“你们跟楚国结过盟啊。”
那是“邲之战”之后发生的事情,多数国家看到晋国战败,几乎没有迟疑滑跪到楚国那一边,其中包括一再强调自家是周天子忠臣的鲁国。
主要也是楚庄公(王)领导下的楚国太厉害,达到了“饮马大河”的伟业,吓得中原列国瑟瑟发抖,以为周王室马上就要被掀翻,纷纷提前给楚国君臣留下识相的印象分。
从“邲之战”后面发生的事情来看,归属周王室的分封国是个什么鸟样,很能够看得清楚吧?
说好听点叫识时务。
说难听点就是立场不坚定。
掀开盖子去谈,那就是诸侯完全拿周天子当个屁。
事实也是那样,早没有诸侯拿周天子太当一回事,周天子剩下的作用就是有需要的情况下,派出一名公卿到某个场合去给人份祚肉。
也不能怪诸侯,谁让他们有需要的时候,周天子什么屁忙都帮不上呢。
一众诸侯愿意继续以周天子的臣子自称,简单就是待在同一个圈子里面更有安全感,同时圈子里面最强大的诸侯乐意举起尊王攘夷的大旗。
关于尊王攘夷的影响力有多大,只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反正吧,高举尊王攘夷大旗,干得是争权夺利的事情,进行了将近两百年之久。
烂船还有三千钉。
持续快两百年的尊王攘夷……也就是争霸的玩法,强大的惯性可没有那么容易消失,历史上步入战国阶段都还持续了百多年之久,坑了不少的一时强国。
春秋时期最有可能完成横扫天下的国家是楚国和晋国。
一开始楚国确实是抱着横扫天下的决心,先是遭到齐国的阻击,后面晋国强横崛起,野心未能被实现。
晋国在晋悼公时期有了横扫天下的实力,很意外的是晋悼公英年早逝,随后晋国持续爆发内乱,一再把自己给搞得半残,最后干脆自行分裂了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等进入战国阶段,鼎盛时期的魏国绝对有横扫天下的实力,奈何他们就是陷入争霸的思维无法自拔,东一榔头西一锤子打下某地也不尝试长期占领,光是在挥霍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