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6章 宫城攻防战

郤至就是看到楚君招没有出现在城墙上,有了楚君招是不是已经逃走的疑问。

毕竟,昨晚晋军连夜在城内肃清,哪怕不是将所有反抗力量消灭,不成规模的反抗力量很难再全局上翻盘。

如果杀了郤至或智罃会怎么样?肯定是楚国成功拉了个晋国卿大夫进行垫背,只是注定要遭到晋军的残酷手段进行报复。

让楚国高层有得选,他们会毫不犹豫选择拉至少一名晋国的卿大夫垫背,非高层的楚国贵族则是不敢那么干。

道理太过简单:一旦身份不足够的话,太多的事情干了就是有罪无功。

“城内守军,大概全在城墙上了。”郤至说道。

智罃颔首道:“连寺人都手持兵刃参与防御。”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一点,寺人除了服务君主的日常生活之外,他们还是君主的最后屏障。只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寺人守卫君主的职责被去除。

当然了,个别君主还是得到了寺人的守护,只是那些守卫君主的寺人一概没有什么好名声。

例如,东汉的十常侍其实就是汉灵帝拿来跟世家、豪强斗争的工具,十常侍也在世家、豪强逼宫的情况下奋起反抗,他们一完蛋也让皇权彻底失势了。

其它的例子不再多讲,只是依附皇权的宦官,他们失去皇权的庇护几乎什么都不是,哪有份量跟百官或权臣斗,一般宦官就是皇权的一种权力延伸而已。

那么,能够知道有权的宦官为什么没有好名声了吗?简单就是史官家族消失之后,笔杆子先后掌握在世家、门阀、士大夫手里。

到了连寺人都派上战场的时刻,基本上就是一国之君有足够的清醒认知,明确知道到了身家性命和国祚都不保的危险境地。

“我们与令尹的联络已经断绝快两个月,他们在吴地被晋军全歼了吗?”楚君招很难不这么想,也是这么问。

老迈的沈尹尽量稳住情绪,说道:“令尹远在吴地,两个月不联络不算异常。”

楚国的制度不说很完善,起码该有的机构和规章都会有,不至于统兵在外的大将不用时不时向庙堂报备。

只不过,碍于交通的不便利,确实是两个月不联络,不算是一种异常。

“晋军是从东边而来,令尹会不知道?既然知道,无法拦截也应该派人向寡人示警啊!”楚君招说道。

其实,沈尹也觉得征讨吴国的己方大军的状况可能非常不妙,哪怕没有闹得全军覆没,有可能是被堵在吴地了。

不管发生了上述的哪一种情况,反正对楚国来说都是噩耗。

楚君招看了一眼门外,外面可是有好些封君在堵门,他被逼得没有办法才用跟沈尹商议大事的借口,找了一间偏殿躲清净。

这个沈尹其实不是楚人,他是郑国的公族身份,参加楚国为首的联军,在郑国被晋国割取三分之二疆域,愤怒郑国君臣接受被割地的事实,来楚国这一边为楚君招效力。

到这个时候,吴地楚军的状况其实不算多么糟糕,他们正在猛攻“梅里”这个吴国的都城,遭到吴军的拼死抵抗,看着短时间内难以拿下。

子庚并不是没有派人向“郢”进行示警,单纯就是派去的人被晋军拦截杀光了。

的确有派人出去,考虑到“梅里”与“郢”相隔数千里之遥,派出去的人走水路逆流而上要至少二十天才能够抵达“郢”,回“梅里”是顺流而下的速度倒是比较快,可是也要至少十三天以上。

那样一搞,光是一个来回就要接近一个月的时间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在一个月后,子庚没有得到“郢”的回复,他选择率军回归,起码需要四五天来做准备,启程西返也要走上至少一个半月才能回到“郢”。

所以,在“郢”的楚国君臣都清楚一件事情,子庚能够率军回援,对于被困宫城的君臣来说,意义不是那么大了。

“我们守不住。”沈尹注视楚君招,问道:“大王知道的吧?”

楚君招哪里可能不知道啊?!

入侵“郢”的晋军超过三万,并且他们已经攻进城池,还将宫城团团围困了起来。

宫城内能够守城的战力,算上寺人都不超过一千,有四面的城墙需要守军。

脑子清醒的人,谁都不奢望能够守住宫城,更知道哪怕是子庚率军回来,其实也救不了宫城。

毕竟,晋军已经进入城内,城墙变成了晋军可以依靠的屏障,匆忙而归的楚军总要打造攻城器械,宫城却是坚持不了太长的时间。

“寡人绝对不会做晋人的俘虏。”楚君招用最平淡的语气和表情,讲出了意志坚定的话。

沈尹深以为然,说道:“大国岂有被俘之君。”

大国即便是都城被攻陷,其它的区域还能够组织起复国的力量,在位之君可不能打击国民的抵抗情绪,要不真的是要亡国了。

小国的疆域面积小,一旦都城失陷也就代表最精华的疆土丢失,翻盘的几率变得无限小,只能承认亡国的事实,自己和公族成为胜利国的一员,好好地继续繁衍生息。

楚君招开始给自己想死法,怎么才能够死得足够轰轰烈烈。

晋军的数量占据绝对优势,攻打宫城全是真正的攻势,并不需要布置佯攻。

在郤至的一声令下,战鼓被敲响起来,听到号鼓的晋军开始推进。

作为宫城,里面怎么可能没有武库呢?

事实是,一国都城都有内外两套武库,宫城外的武库所储备的军械要比外面城区的武库多得多,并且宫城的武库机械种类更齐全。

楚军的弓大多是竹弓,不代表他们没有木制弓。

现在,防御城墙的楚军,只要是“左右广”的士兵,无一例外全部装备上了木制硬弓。他们在晋军推进到射程范围之内后,听从指示进行了一轮齐射,随后便是各自凭借自己的频率放箭。

晋军有事先准备盾牌,大多是一些临时制作出来的木盾或盾车。

城墙上的近百“左右广”进行齐射,大部分的箭矢落空或被挡住,仍旧射翻了十数名晋军,只能说射艺非常不错了。

话说,宫城是怎么部署防御兵力?大概是一面城墙上安排了两三百。

那是宫城内的守军本来只有将近五百,后面又让寺人参战,才有足够的数量一面城墙安排两三百的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