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0章 竹语灯

南宋年间,临安城外有个叫翠竹村的地方,村里有个叫阿竹的姑娘。说起这阿竹,命是真苦,十五岁上就没了爹娘,成了孤零零一个人。好在村子四周都是竹林,阿竹的爹生前就是村里有名的篾匠,阿竹从小跟着学,手艺倒也学了个七七八八。

阿竹心地善良,虽然自己日子过得紧巴巴,但见了谁家有困难,总是能帮就帮。她靠着扎竹灯为生,说来也怪,她做的竹灯跟别人的不一样,灯架子特别灵巧,微风一吹,就能轻轻摇曳,竹片相碰,发出细细的声响,像是有人在低语。所以村里人都管她的灯叫“竹语灯”。

这年元宵节,临安城里要大办灯会,阿竹早早扎了几十盏竹灯,打算趁这个机会多卖几个钱。傍晚时分,她正要收拾担子进城,忽然听见门外有小孩的哭声。开门一看,是个五六岁的小男孩,穿着绸缎衣裳,一看就是大户人家的孩子,此刻却哭得满脸是泪。

“小朋友,你怎么一个人在这儿?你家大人呢?”阿竹蹲下身,柔声问道。

小男孩抽抽搭搭地说,他跟家人来这边上坟,不小心走散了,找不到回去的路。

阿竹心里一软,看看天色已晚,要是自己不管,这孩子说不定就在这荒郊野外过夜了。她叹了口气,放下担子,拉着小男孩的手说:“别怕,姐姐帮你找家。”

她本想带着孩子沿路问问,可转了一大圈,天都黑透了,也没人认得这孩子。小男孩又累又怕,走不动路了。阿竹只好把他背回自己那间小竹屋。

屋里,阿竹点起一盏自己留着的竹语灯。这灯是她特别制作的,比卖的那些还要精巧几分。灯一点亮,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灯光照在墙上,竟隐隐约约显出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路尽头有座大宅子。

阿竹以为自己眼花了,揉揉眼睛再看,那光影还在。她心里一动,问小男孩:“这地方你认得吗?”

小男孩一看,立刻叫道:“这是我家!这条路是后山的小道!”

阿竹又惊又喜,提着灯,按照灯影指示的方向走。说来也怪,那灯影会随着他们的移动而变化,就像在引路一般。走了约莫半个时辰,果然看到了一座大宅院,门口有家人正举着火把焦急地张望。

原来这孩子是临安城里有名的丝绸商赵员外的独子。赵员外感激不尽,非要重金酬谢,阿竹却只收了应得的灯钱,说这只是举手之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