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1章 错认的信物

长丰县里有俩孩子,一个叫赵大山,一个叫李水生,从小光着屁股一块长大。两家就隔着一道土墙,俩小子今天你在我家吃,明天我在你家睡,好得能同穿一条裤子。

赵大山他爹是走街串巷的货郎,有点见识,常对大山说:“儿啊,爹攒点钱供你读书,将来中个举人进士,咱老赵家就风光了。”

李水生他爹是种地的,老实巴交,拍着水生的脑袋说:“娃,咱家没闲钱供你读书,你就跟爹好好种地,将来有口饭吃就中。”

俩孩子不管这些,照样漫山遍野地疯跑。春天掏鸟窝,夏天摸鱼虾,秋天偷果子,冬天打雪仗。赵大山性子倔,像头小牛;李水生脾气温,像潭静水。

那年夏天,俩人跑到村外十里地的青石岗玩,碰巧有个老石匠在那儿采石。老石匠看俩孩子可爱,送了他们一块巴掌大的青玉,说是在这岗子里偶然挖着的,不成器,给孩子玩正合适。

赵大山盯着玉石看了半天,突然说:“水生,咱让石匠爷爷给刻个字吧?”

“刻啥字?”水生眨巴着眼睛问。

“义!”大山斩钉截铁,“我爹说,朋友之间,最重要的就是义气!咱俩要做一辈子的好兄弟!”

老石匠笑了,拿出家伙,真的在玉石上刻了个“义”字。那字刻得歪歪扭扭,却颇有筋骨。

大山请老石匠把青玉分成了两半,每半上都带着半个“义”字。他把左边一半递给水生:“这个你拿着,我留右边一半。等咱长大了,不管谁有难处,就拿着这半块玉佩来找另一个,刀山火海,绝不推辞!”

水生接过那半块玉佩,紧紧攥在手心,重重地点头:“嗯!”

谁曾想,这年秋天,李水生他爹上山砍柴,一脚踩空,摔下山崖,没救过来。水生娘哭得死去活来,家里顶梁柱塌了,日子过不下去了,只好带着水生投奔邻县的娘家。

俩孩子分别那天,抱头痛哭。

“水生,你别哭,等咱长大了,你拿着玉佩来找我!”赵大山抹着眼泪说。

“大山,你可别忘了咱俩的约定!”李水生哭得嗓子都哑了。

马车渐行渐远,两个孩子的手终于分开了。

十五年弹指一挥间。

赵大山苦读诗书,二十四岁那年中了进士,外放做了官。他为官清正,政绩斐然,没几年就升任江宁知府,成了地方大员。府邸在金陵城里,高门大院,仆从如云。

而李水生随母亲到了外县,寄人篱下,勉强过了几年安稳日子。不料他十五岁那年,母亲积劳成疾,撒手人寰。水生成了孤儿,靠着给大户人家扛活度日。去年家乡大旱,颗粒无收,他只好随着逃荒的人群一路南下,听说金陵城富庶,便想来讨条活路。

这一路,他亲眼见到饿殍遍野,易子而食。半块玉佩被他用破布包了又包,贴身藏着,这是他对过去唯一的念想,也是他最后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