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4章 哑木匠

县太爷将信将疑,但还是同意了。

哑木匠又开始了他那套流程:在县衙后院住了三天,观察县太爷一家人的生活起居。他发现县太爷虽为官清廉,却常因公务繁忙而心烦气躁;县太爷的妻子喜欢安静读书;他们的小儿子则活泼好动,喜欢爬树观鸟。

七日后,亭子建成。看上去平平无奇,比普通亭子略小,结构简洁,没有繁复雕刻。县太爷心下有些失望,觉得配不上“全县第一”的名头。

然而一到亭中坐下,顿觉不同。时值盛夏,亭内却凉风习习;坐在固定的位置上,恰好能透过一扇特意留出的窗洞,看到那株老梅树最美的枝干;亭子的屋檐高度经过精心计算,既不会挡住观梅视线,又能恰到好处地引入阳光,在冬日暖阳时分照到亭中人的膝盖以下,驱寒而不刺眼。

更奇的是,县太爷每次心烦意乱时,只要在亭中坐上一炷香时间,便能心平气和;他妻子发现这亭子读书光线极佳,且极为安静;他们的小儿子则爱上了亭子一侧特意设计的矮栏,常坐在上面看鸟,安全又不挡视线。

县太爷这才明白哑木匠的深意,感激不已,完工后不仅奉上新米清水,还坚持要赠一块匾额,上书“妙手仁心”。哑木匠摆摆手,只取了米水,飘然而去。

阿竹跟着哑木匠学了三年,手艺渐长,但总觉与师父相差甚远。一日,他忍不住问:“师父,您这手艺,我怎么学都学不会精髓,到底差在哪儿?”

哑木匠不会说话,便带阿竹进山,指着一棵老树,让他选一段做椅子面。

阿竹挑了又挑,选了一段纹理直、无节疤的木材。哑木匠却摇摇头,选了另一段有旋涡状纹理、略带瑕疵的木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椅子做成后,阿竹才明白其中奥妙——那旋涡状纹理恰好符合人体背部曲线,而那处“瑕疵”,正好成为扶手下方一个天然的拇指凹槽,握上去无比舒适。

哑木匠用手势告诉阿竹:每块木头都有它的语言,你要学会倾听。

原来,哑木匠天生能与树木沟通。他触摸木材,能感知它的纹理走向、硬度变化、甚至生长过程中经历的阳光雨露。他做的每一件木器,都是顺着木材本身的特性,而非强行改变。这正是他作品有灵性的原因。

这年秋天,村里突发山洪,许多房屋被冲毁。灾后重建,哑木匠不眠不休地为村民制作家具,一连两个月,每天只睡两三个时辰。

阿竹心疼师父,劝他休息。哑木匠只是笑笑,比划着说:树木舍身为屋,我舍力为人,理所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