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步,再次升温到规定度数后停止加热,反应釜内的温度在温度计上缓缓定格;
第七步,关闭氮气,开启空气,让反应在空气中持续一定的时间,此时釜内的液体不断翻滚,仿佛在进行一场激烈的蜕变;
第八步,到了规定时间,再次测试 PH 值,当数值降到四的时候,便进入下一个环节;
第九步,然后再加液碱,将 PH 值提升到需要的数值,整个反应过程才算告一段落。
经过三天的连续生产,这三天的产品被作为一个批次,每次生产完成后,都被小心翼翼地打入储存罐。
之后,储存罐里的搅拌器开始不停地转动,“嗡嗡” 的声响在车间里回荡,将罐内的产品充分搅匀,半个小时后,再将其打入叶滤机进行洗涤,清水冲刷着产品,带走其中的杂质,最后进入烘干机床。
根据产品所需的时间和温度,工人们精准地设置好参数,烘干机床启动,发出低沉的运转声,里面的温度逐渐升高,将产品中的水分一点点蒸发。
产品烘干出来后,我们立刻取了样品,洗涤、过滤、烘干后仔细包装好寄回山东进行检测。
负责检测的那台设备是韩国进口的,价值一百多万,其分析数据非常可靠,每一个检测结果都如同铁证一般。
然而,当检测结果传回来时,却给了大家当头一棒 —— 产品达不到用户的要求。
这个结果让我们倍感压力,但大家并没有气馁。
我当即决定,一定要找出问题所在。根据实验室提供的理论数据,整个反应过程似乎并没有错误,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他们开始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不仅白天在车间里仔细排查,晚上也聚在宿舍里讨论到深夜。
灯光下,大家的脸上都带着疲惫,却依旧眼神坚定。
他们从原料的纯度入手,仔细检查了每一批原料的质检报告,甚至取了样品进行二次检测,确保原料没有问题;
接着检查水的纯度,用精密的仪器对生产用水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看是否有未知的杂质影响反应;
然后关注氧气流量的大小和稳定程度,氧气流量的忽大忽小会对反应时间造成不确定的影响,他们守在流量计旁,观察着数值的每一次波动;
甚至连储存罐里和输送管道里面是否有其他产品存留都没有放过,一点点地排查,生怕遗漏任何一个细节。
这些问题,每一个都有可能导致产品不合格,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影响最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