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眼前这幅安居乐业的景象,我的心里格外踏实。
这十几年,我在外地奔波,错过了家乡太多的变化,可如今回来,才发现这座我生活了四十余年的城市,早已褪去了旧模样,以一种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姿态,迎接着每一个热爱它的人。
“以后可得多出来走走,好好看看咱胶州的新面貌。” 我笑着对自己说,脚步也变得更加轻快。此刻,我不再纠结于工作上的安排,只享受着这份难得的悠闲,感受着家乡发展带来的满满幸福感。
小主,
踏过青石板路转角,那方隐匿于市井间的城隍庙便撞入眼帘。
2500 多平方米的地界不算宏阔,却如一枚精雕细琢的印章,在时光里镌刻下三进院落的规整格局,1063.8 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循着中轴线铺展。
将殿宇、廊庑、庭院编织成一幅疏密有致的古建筑长卷,每一寸砖瓦都藏着未说尽的故事。
正南的山门是踏入秘境的第一道关隘,朱漆大门虽历经风雨剥蚀,门楣上隐约的云纹浮雕仍可窥见当年气派。
门前的空地上,两道浅浅的石座凹陷格外醒目 —— 老人们总说,这里曾立着一对高约 2 米的铁壳狮子,石座为基,铁壳铸身,狮头怒目圆睁,鬃毛如波浪翻卷,每根线条都透着威严。
那铁壳不知是匠人千锤百炼而成,还是采用失蜡法精密铸造,阳光下曾泛着沉郁的金属光泽,镇守住一方安宁。
可惜这对镇庙之宝在特殊年代悄然消失,只留下石座上的痕迹,成为今人追思的凭吊。
山门西侧的小院藏着别样天地,三间殿堂依墙而建,虽体量不大却格外清幽。
青砖铺就的院心长着几株艾草,风过处清香袅袅,与殿内隐约的香火气息相融。
殿堂门窗雕着缠枝莲纹样,木色温润,推门而入时,门轴吱呀作响,仿佛在诉说岁月的流转。
这里或许曾是供奉土地、山神的配殿,与主殿形成 "正神居中,配神环侍" 的格局,暗合城隍庙 "阴间府衙" 的规制传统。
穿过山门,便见大殿前的东西两廊房比肩而立,如同府衙中的 "六房" 吏署,曾是城隍爷麾下各司其职的判官、功曹办公之所。
廊房立柱上的雀替雕刻着 "福寿 " 纹样,檐下挂着褪色的灯笼,廊内的青石板被往来脚步磨得光滑。
驻足细听,仿佛能听见昔日胥吏翻阅文册的簌簌声响,那些关乎幽冥判案、人间祸福的卷宗,曾在这廊庑间流转不息。
视线尽头的大殿无疑是整座庙宇的灵魂所在。
六楹立柱如巨人般撑起巍峨殿宇,重檐歇山顶的轮廓在天光下尤为清晰 —— 这种被称为 "九脊殿" 的屋顶样式,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与四条戗脊构成,上段如悬山顶轻盈舒展,下段似庑殿顶庄重沉稳,双层屋檐层层叠叠,彰显着仅次于重檐庑殿顶的尊贵等级。
正脊两端的吻兽虽已斑驳,仍坚守着镇火消灾的使命,垂脊上的走兽依稀可辨,历经数百年风雨,依旧守护着殿内的神圣。
殿内梁枋上的彩绘虽多有褪色,"八仙庆寿龙凤呈祥 " 的图案仍能看出当年的精湛工艺,那些矿物颜料调配的色彩,在幽暗的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绕过大殿,后方的两间厢房透着几分神秘。
推门而入,便见中央塑着两位女像,民间俗称 "里瞅外瞅"。她们身着绣裙,神态温婉却目光灵动,一尊望向殿内,似在洞察幽冥隐秘;
一尊远眺门外,仿佛在关切人间百态。关于这两尊神像的来历,地方志中并无明确记载,有人说她们是城隍夫人的侍女,专司传递阴阳讯息;
也有人称其为 "望乡女仙",守护着游子与归人。神像前的香案上,散落着信众供奉的花瓣与鲜果,几条白色绶带上写着祈福的姓名,无声诉说着世人的期盼。
厢房的窗棂采用 "步步锦" 样时,阳光透过木格洒在神像身上,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更添几分空灵。
寝殿与大殿相连,构成 "前朝后寝" 的经典布局,如同人间府衙的办公与休憩之所。
这里曾供奉着城隍与城隍夫人的坐像,殿内的隔扇门雕着 "二十四孝" 故时,精致的木雕花鸟点缀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