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盯着屏幕上的“预定成功”字样,心里盘算着下一步计划。
既然不能马上动手,那就先搭好培育环境。我在田边找了一块空地,利用系统提供的高级农具坊搭建了一个小型可控温室。温湿度调节设备、光照模拟器、通风系统一应俱全。
调试那天,我发现培育室的地基石料有些特别,颜色偏深,摸上去有种微微的凉意。
“这是什么石头?”我问负责搬运的村民。
“山上捡的,说是有点磁性。”他随口答道,“铺地的时候顺手用了。”
我点点头,没太在意,但还是随手做了个标记,打算之后查证一下这种石头是否会对后续实验产生影响。
接下来几天,我通过系统的市场分析功能,设定好了最适合作物生长的温湿度与光照参数。同时也在社交互动平台上请教了一些有经验的用户,了解他们的实操技巧。
有个玩家提到一个思路:“你可以先从单一性状入手,比如只改抗虫性,不要一次加太多变量,否则很难判断效果。”
我深受启发,决定先以番茄为目标,尝试培育一种能自然抵御白粉虱的品种。
选定目标后,我进入基因编辑界面,小心翼翼地选择目标作物,上传样本DNA数据,开始比对分析。
屏幕上跳出一串复杂的图谱,我按照之前整理的笔记,一步步找到控制抗虫性的基因片段,准备进行微调。
就在我准备确认修改时,系统突然弹出一条警告:
【检测到当前编辑方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建议增加对照组实验】
我心头一紧,连忙暂停操作,重新检查了一遍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