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能抢时间,抢渠道,抢名头。”我拿起炭笔,在石板上划掉“价格”二字,“但我们不打价格战。他们卖的是礼,我们卖的是心。”
李商人皱眉:“可心……能当饭吃?”
“不能。”我摇头,“但能让饭更香。能让吃的人记住是谁种的米,是谁采的花,是谁的孩子在盒角画了太阳。”
我走到草席边,打开“共耕-15”盒,取出花笺,指着上面林婶写的那句“愿姐早日起身,共看秋收”。
“这句不是广告词,是王家男人昨夜亲口说的。”我把花笺递给他,“你去镇上问问,哪家的礼盒里,敢写病人名字?敢写农户真名?”
李商人接过花笺,手指摩挲着纸面,没再说话。
我转身走向礼盒阵列,一个个看过去。承安画的小太阳在每盒右上角,稚嫩却认真。雅柔抄的“采自晨露未散时”整齐排列。老陶叔那盒写着“为咳疾老伴寻一味养胃之米”,字迹歪斜,却一笔不落。
“他们可以模仿盒子,模仿名字,模仿包装。”我轻声说,“但他们模仿不了这些。”
顾柏舟不知什么时候来的,站在我身后,轻轻把外衣披在我肩上。我没回头,只问:“你说,咱们现在冲进镇上摆摊,能赢吗?”
他沉默片刻:“赢不了。他们已经定下调子,咱们硬碰,只会被说成跟风。”
“所以不能跟。”我点头,“我们要让他们知道,‘共耕’不是来抢市场的,是来重新定义什么叫‘好礼’的。”
我回到石板前,重新画了一张表。
第一栏:**差异化价值**——真名实姓、耕作故事、儿童手绘、限量编号。
第二栏:**传播方式**——不进商铺,首展设在镇东老槐树下,邀请主妇品鉴,现场拆盒讲解。
第三栏:**定价策略**——不降价,反而提价一成,附赠“共耕手记”小册,记录三十盒背后的三十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