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在“南洋群岛”运输方案的港口一栏里,显示当前可用泊位已满,建议寻找替代港口。我快速切换至“备选港口”选项,系统立刻弹出三个附近的码头,并附带装卸能力、转运成本评估以及预计延误时间。
“这三个港口中,有一个虽然偏远,但装卸能力很强,只是离主干道远了些。”我指着屏幕对柏舟说,“我们可以把一部分货物分过去,再安排车队转运,这样不会耽误整体进度。”
柏舟点头:“那我去联系李商人,看看他那边能不能协调人手。”
我点头应下,继续翻看系统给出的数据,发现其中一处次港的位置旁边,有个小小的标记,写着“古道可通内陆”。
这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放大地图,仔细查看那个标记的位置,发现它位于一条废弃的旧商道附近。系统并没有详细说明这条路是否还能通行,但既然被记录下来,想必曾经是有人用过的。
我记下这个细节,打算之后深入研究。
不一会儿,柏舟回来了,说李商人已经同意采用“主港+次港”的联合出货策略,虽然会增加一些额外成本,但能确保货物按时发出。
我松了口气,随即召集团队成员开会。
会议室里,大家围坐在长桌旁,神情各异。
“我知道大家可能因为客户催货,会疑惑为什么不选‘时间最短’的红色路线,但货物安全关乎客户信任,一次货物丢失可能让我们失去长期合作机会,所以不能冒险。” 我一边投影绿色路线图,一边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