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婶忽然开口:“李家屯的老吴,去年用艾草灰拌土,治了蚜虫。我一直记着这法子,没当回事。要是早知道能换工分,他肯定早提了。”
“那就从试点开始。”我拿起炭笔,在木板上写下:“跨村创新协作试点规则草案”。
第一,每村限派五人组成创新小组。
小主,
第二,每月提交两条原创方案,经审核通过,方可接入资源网。
第三,优先供应种子、工具、工分奖励,收益按贡献分配。
“我们派人驻点,但不做主。”顾柏舟补充,“种什么,怎么种,他们自己定。”
陈砚盯着那三条外村提案,慢慢点头:“要是他们真有想法,确实能分担压力。”
“关键是信得过。”刘三仍有些犹豫,“万一他们拿了东西,不交点子呢?”
“系统记着呢。”我点开协作档案,“每一份提交都有时间戳,每一份资源发放都关联编号。谁违约,直接踢出网络。”
李商人松了口气:“只要产能跟上,订单我就能接。”
我环视众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是咱们一起,把路走宽。”
林婶站起来:“我去李家屯走一趟,跟老吴聊聊。”
张嫂也说:“我表妹在孙家洼,她编竹器是一把好手,可以拉进来。”
顾柏舟已经在本子上列人名:“第一批技术员,我来选。得找稳重、会教人的。”
陈砚看着我写下的草案,忽然笑了:“你还真把‘点子角’变成生意了。”
“不是生意。”我握紧炭笔,“是路。一条能让更多人走出来的路。”
议事厅的灯被点亮,映着木板上的新规则。炭笔的笔尖停在最后一行字上。
“第一期协作名单,明日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