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爹说这树皮能搓成线!”他仰着脸,眼睛亮亮的。
我接过枝条,树皮已经脱胶软化,轻轻一扯就分成细丝。“不错。”我摸了摸他的头,“回去告诉你爹,今天下午我要验第一批泡好的料,让他把灶火备好。”
顾承安蹦跳着跑了出去。我转向李商人:“你去趟镇上,打听一下官府什么时候开始收备案材料。顺便看看有没有谁已经在准备合规证——尤其是赵财。”
李商人点头出门。林婶留下来帮我整理名单。我们坐在高台边的长凳上,她一边写一边念:“陈大山家媳妇手稳,适合压签;刘寡妇识字多,能核对信息;还有赵家二妹,前阵子学过记账……”
“都叫来。”我说,“明天辰时,就在这个台子前集合。我要当众做一次全流程演示。”
太阳升到头顶时,第一批泡好的桑树皮送到了。灰褐色的皮条在草木灰水里泡了一夜,纤维松软,轻轻一搓就能分离。几个妇人围上来,试着用手剥,果然比干剥快了许多。
“这就是系统说的‘古法脱胶’?”林婶问。
我点头:“草木灰碱性温和,不伤纤维。晾两天,再用石碾压平,就是半成品纸基。”
当天下午,第一批压模的纸片出炉。三张一组叠在一起,用重石压了一时辰,取出时已平整如布。我当场剪下一角,浸入水盆。十息后捞出,滴水不透。
围观的妇女们低声议论起来。
“真的不烂!”
“这要是一天做几十张,咱们自家筐都能换新的。”
我趁势宣布:“从明日起,桑林采料由五户轮值,每户出两人;制浆在村东空屋集中进行,烧灶由男人们轮流管;压模和晾晒归妇女组,孩子负责翻晒。每日完工前报数量,监督组记档。”
散了人群,我回屋点亮油灯。桌上摆着五只新编的菜筐,内衬防水韧皮纸,外绑麻绳,每只都贴了完整的四联标签。这是我带着林婶和两个识字的媳妇,反复试了七次才做成的标准货。
我拿起其中一张副签,对着灯火检查编号。0485-03-07-12。前四位是今日日期,第三段是品类代码,最后是责任编号。一个数字都不能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