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给的是参考。”我拿起那份方案,“可我们得照着做细。”
正说着,周大林喘着气回来,裤腿沾满泥点,怀里抱着三个布包。“取好了!北边土硬,中间松些,沟边湿气重,踩一脚就陷下去。”
我把样本逐一摊开,用小勺分开查看颜色与颗粒状态。又取出PH试纸蘸水测试,结果分别是6.8、7.2、7.5。偏碱,但未超标。
“可以种。”我说,“小米划中段,紫糯稻放北角,那边阳光足。”
他看着我铺开地图做标记,忽然开口:“可就算种出来,也得几个月才收。这段时间……咱们收入全靠库存?”
“是。”我抬眼看他,“你觉得撑不住?”
他低下头,“我不是怕撑不住,是怕大家觉得你变了。从前你做什么,几天就有动静。现在一下子投这么大力气,却看不见回头钱。”
我放下笔,“你以为我想慢慢来?我也想一天就把新米卖出去。可要是这次再被人仿了,怎么办?换包装?改名字?打官司?”
他不说话了。
“我们得往前走一步。”我说,“让他们追的时候,发现连起点都找不准。”
他抬起头,眼神动了动。
午后李商人来了,带来药铺的检测报告。三家仿品均无特殊营养成分,其中张家的米检出微量香精残留。
“要不要传出去?”他把报告放桌上,“现在镇上已经有风声,说他们的米放久了发黏。”
我摇摇头,“不说。”
“可这是实情。”
“实情不用我们讲。”我收起报告,“等我们的新品上市,一对比就知道了。我们现在要做的是立住自己的标准,不是去撕别人的脸。”
他沉默片刻,“那你打算怎么推?”
“双认证。”我说,“每批货附两个码,一个是系统溯源,另一个是药铺出具的营养检测证明。扫码就能看到这袋米含多少花青素、硒元素,清清楚楚。”
他眼睛亮了些,“这招狠。他们抄外形容易,敢不敢让人验成分?”
“不敢。”我合上文件夹,“所以他们会继续糊弄。而我们要做的,是让买家知道——贵两文钱,买的是什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傍晚前,试验田区域已完成初步划分。木桩插进翻松的土里,每隔五步一根,绳子拉直,围出两块二十丈见方的地块。智能灌溉器由顾柏舟带队安装完毕,接入地下水管后自动校准喷洒范围。
我站在田边,手里拿着刚装订好的《新品种植手册》。封面写着“悦田记·第一期试验作物操作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