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创新研发,引领潮流

天刚蒙亮,我起身时袖口还沾着昨夜炭笔留下的灰。厂房里的灯没关,冷柜低鸣声比夜里更沉了些。系统界面悬浮在眼前,进度条已走过一截,**35个时辰**的倒计时静静跳动。

我没再坐下,径直走向发酵车间。三名学徒已经在门口候着,手里攥着铜尺和记录册。我把他们带进去,指着池壁上的刻度线:“从现在开始,每两时辰测一次内外温差,误差不能超过半指宽。记清楚,不是估,是量。”

其中一个年轻后生低头看了看手里的尺子,小声问:“要是风大,温度忽高忽低怎么办?”

“那就多测几次。”我接过他手中的铜尺,贴在池壁外侧,“我们没法改天气,但能抓住变化的规律。这些数据,将来就是新工艺的根基。”

说完,我在第一张记录表上签下名字,把笔递给他。他们立刻分组站位,有人爬上木架去测顶部,有人蹲在池底检查排水口密封情况。我转身回到操作台前,抽出昨晚写的《原料预处理标准草案》,用镇纸压好,挂在最显眼的位置。

七彩番茄必须在晨露未干时采,灵香青瓜避开午后强光——这些细节不能再靠经验模糊过去。我要让每一个环节都变成可执行、可复现的动作。

顾柏舟进来时,肩上扛着一捆新削的竹架。他放下东西,看了眼墙上的温差记录表,低声说:“田里刚摘了第一批果,按你说的时间掐准的。”

“裂果呢?”我问。

“挑出来了,还有些表皮发皱的也单独放了。”

我点头,跟着他往外走。清晨的田埂湿漉漉的,脚踩上去有轻微的咯吱声。隔离区那半亩试验田已经翻整好,新施的肥泛着淡淡的土腥气。我弯腰查看藤蔓根部,叶片虽有些发黄,但茎秆仍挺实。

“补钾之后再观察两天。”我说,“今天这批果子很关键,要全部编号入库,标‘T-01’。”

顾柏舟应了一声,转身去安排人搬运。我蹲下身,亲手摘了一颗七彩番茄。果皮光滑,带着露水的重量,指尖能感受到那种微微的弹力。这正是低温浸渍需要的状态——活性足,组织紧。

回厂路上,李商人正站在门口等。他手里没拿油纸包,也没提订单,只背着手,脸色不太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