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我说,“现在就请他们过来。”
他点点头,转身朝展馆另一侧走去。
趁着空档,我把收到的名帖抄录到登记簿背面,写上店铺名称和初步意向。顾柏舟默默拿来一块布,擦掉展台上的蜡屑,又把备用礼盒码成一排。
不多时,李商人带着两个人回来了。一个身材微胖,穿深蓝团花袍,另一个瘦高些,披着素色外衫。
“这位是‘锦云阁’的吴掌柜,”李商人介绍,“专做官宦人家的采买。”
我立刻站直了些。
吴掌柜打量我一眼:“听说你们的灵泉水稻比贡米还香?”
“不敢比贡米。”我说,“但我们用特定水源和晾晒法,口感确实软糯些。”
他身旁的瘦高男子开口:“我是‘百味斋’的东家,做高端食材批发。如果你真能做到每批品质一致,我想进货。”
“可以。”我说,“我们每批货都有留样,保存三个月。您随时可查验。”
吴掌柜沉吟片刻:“我府上每月要办两场宴席,需稳定供应优质米粮和配菜干货。若你能按时按量送上门,价格不是问题。”
“二十亩地现产,每月可出三千斤灵泉米。”我说,“明年扩地后翻倍。现在已有配送车队,可覆盖周边五镇。”
他看向李商人:“你说她可靠?”
“我拿信誉担保。”李商人说,“而且——她背后不止一家农户,是一整套记账、生产、运输的规矩在撑着。”
吴掌柜终于点头:“那先订三个月。每月六百斤米,配上等干菇、蜜枣各五十斤,走府门验收。”
我取出纸笔,请他写下具体要求。百味斋的东家也跟着谈了供货标准,提出要定期查看田间情况。
“欢迎来查。”我说,“我们田头有记录板,每天浇水、施肥、收割都写着。”
两人交换眼神,似乎满意。
我把他们的名帖也收下,单独放在一个小匣里。
人群仍在流动,不断有人驻足看礼盒。有个年轻妇人拿起一份日志本翻看,问能不能带回家给孩子学着记家务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以借阅。”我说,“我们还准备了简化版的手册,明天开始免费发。”
她高兴地登记了名字。
顾柏舟低声提醒:“蜡刀快钝了,得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