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条:启用快生菜与七彩麦混合糊化技术,制成即食粥粉,搭配蒸煮型根茎类辅菜,适合儿童与老人。
第二条:开发双层陶盒分装模式,外层保温,内层分区,支持冷热分离存储,延长保鲜时间。
第三条:引入轮作速培法,在三亩试验田内交替种植高蛋白豆苗与低纤维叶菜,压缩生长周期至十日以内。
我盯着第一条看了很久。
如果能把主食做成糊状,再配上炖烂的菜泥,牙口不好的老人也能吃。而且这种粥粉可以提前预制,运输方便,不容易变质。
“承安昨天画的那个分格餐盒。”我对顾柏舟说,“能不能做成带隔层的陶器?让汤、菜、主食分开装,加热时不串味。”
“能。”他说,“镇上陶坊老板我熟,明天就能谈。”
“那就先试这个。”我说,“另外,三号窖旁边那块地腾出来,准备做试验田。这次不种整株作物,我们要试的是切段再生法,看看能不能缩短收割周期。”
李商人插话:“要是真能十天收一茬,咱们就能天天供货,别人再便宜也拼不过速度。”
“关键是品质。”我说,“他们拼低价,我们就拼稳定。每天都有新鲜菜送出去,每一份都经过检测,谁能做到?”
顾柏舟站起来,“我去安排人翻地,顺便把灌溉渠接过去。”
“等等。”我叫住他,“别用普通水源。从灵泉引一支细管过来,只浇试验田。这批作物必须全程可控。”
他点头,转身走了。
李商人临走前把那份手抄菜单留在桌上。“他们菜单底下印了一句‘量大管饱’,我觉得……咱们也可以印一句。”
“印什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顿顿安心’。”他说完就走了。
屋里只剩我一个人。
我重新打开种子库,找到之前标记过的几种根茎类作物。一种叫白玉薯,生长期十二天,富含淀粉,口感绵软;另一种叫紫棱菜,根部可食,质地细腻,适合打泥。
我把两种作物的信息导入生长模拟推演功能,设定温度、湿度、光照条件,启动测试。
屏幕上开始滚动数据:
预计发芽时间:第三十六小时
首次采收节点:第十日清晨
单位产量:每平方米三点二公斤
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