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里响起笑声。
我接着说:“这次试的是自动温控系统,能控制温度湿度,让秧苗长得更齐。如果成了,下一步还想上智能灌溉和净菜加工线。”
有人问:“那我们是不是就没活干了?”
“恰恰相反。”我拿出系统生成的模拟数据表,“以前一个人管一棚,现在一人管两棚。工钱照算,多出来的地,用来扩产七彩玫瑰。那种花利润高,将来能给你们孩子留块嫁妆田。”
众人议论起来,语气渐渐松动。
最后我说:“明天农技所的人要来看地。今晚必须把东坡那两亩整出来,土要翻深,沟要挖直,旁边腾出空地搭临时接待棚。”
散会后,顾柏舟留下没走。
“你真打算全换成机器?”他问。
“不是换,是加。”我说,“人还是核心。机器只是帮我们少犯错,多产出。”
他看了我很久,最后说:“那你得教大家用。别让人觉得自己被甩在后面。”
“我会的。”我说,“每一步都带着他们走。”
第二天一早,我和顾柏舟带着人去东坡整地。太阳还没完全升起,露水打湿了裤脚。我们用绳子拉直线,按图纸标出四个育苗区,每个区三十平方,预留检修通道。
木匠老周拿着尺子来回量:“这架子怎么搭?你说的那个‘微灌头’长什么样?”
“系统里有图。”我掏出一块玉牌模样的东西,在空中一点,浮现出三维结构图,“看到没?这里是主水管,分支接到每个床底,定时喷雾。”
他瞪大眼:“这玩意儿真能自己浇水?”
“能。”我说,“只要你接通水源,设好时间就行。”
中午时分,李商人骑着驴来了,身后跟着两个穿灰布袍的男人。一个是农技所的技术员,姓陈;另一个是记录员,背着个厚本子。
我们迎上去,我把准备好的资料递过去。陈技术员接过,一页页翻看,眉头慢慢皱起。
“你们这个排期太密了。”他说,“六批轮作,间隔二十天,对土壤负担很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我们才想上温控棚。”我说,“地下有暖泉,可以调节根系环境,减少土地疲劳。”
他抬头看了我一眼:“你知道怎么配营养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