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赵磊站在算力中心的观景台上。雪山背后,卫星通讯基站的信号灯一闪一灭,像极了他第一次来高原时,看到的塔吉克族牧民的篝火。手机里跳出新消息:伊朗某大学申请使用这里的算力,分析波斯语版《一千零一夜》与敦煌变文的叙事结构关联。他突然想起库尔班说过的谚语:“帕米尔的风,能吹到世界每个角落。”现在,算力中心的数据流,正在成为新时代的“帕米尔之风”。

【云端巴扎:当骆驼商队遇见元宇宙】

喀什噶尔古城的百年老茶馆里,阿卜杜拉大叔正在调试VR眼镜。镜头前,他的手工铜器作坊变成了元宇宙展厅,伦敦的买家能“拿起”铜壶,旋转查看壶身上的十二木卡姆花纹,甚至能“听见”敲打铜皮的声响——那是通过3D音频技术还原的作坊噪音。

“以前赶巴扎,最远到和田,”老人摸着胡须笑,“现在我的铜壶在迪拜、伊斯坦布尔都有‘摊位’。”旁边的年轻学徒麦合木提正在操作动作捕捉设备,他每敲打一次铜锤,元宇宙展厅里的虚拟工匠就会同步做出相同动作。墙上的老照片里,阿卜杜拉的祖父骑着骆驼走在莎车商道上,货囊里装着同样的铜器,而现在,数字货囊里装的是铜器的三维模型数据包。

小主,

古城外的数字经济园区,“丝路元宇宙巴扎”的开馆仪式正在进行。屏幕上,撒马尔罕的地毯商人、布哈拉的珠宝匠、大马士革的香料师,都以虚拟形象出现在同个空间。中国主播正在介绍新疆的和田玉,她身后的全息货架上,每件玉器都链接着区块链证书——从矿脉开采到雕琢完工的全流程数据,就像古代商对的“过所”(通关文牒),只不过现在是用代码书写。

“看这个,”园区负责人李媛点开一个虚拟摊位,巴基斯坦的手工挂毯正在进行NFT拍卖,“每个挂毯的数字孪生体,都对应着实物的经纬密度数据。”旁边的维吾尔族程序员艾力正在编写智能合约,他给代码注释里写着:“这是新时代的‘口头契约’,用0和1记录商人的承诺。”艾力的父亲是喀什老城巴扎的管理员,常跟他讲“牙行”(中介)用算盘和账本调解纠纷的故事,现在艾力觉得,智能合约就像数字时代的“牙行”,用代码维护着云端巴扎的秩序。

黄昏时分,阿卜杜拉大叔的VR展厅迎来了特殊访客——一位来自伊斯坦布尔的土耳其商人。虚拟空间里,两人用维吾尔语和土耳其语夹杂着交流,当土耳其商人“触摸”到铜壶上的阿文铭文时,系统自动弹出了元代《回回药方》中关于铜器消毒的记载。大叔突然摘下眼镜,看着现实中作坊里的铜炉,炉火正映照着墙上挂着的驼铃,而隔壁房间,麦合木提的手机里传来提示音:伦敦买家的订单已通过区块链完成支付,款项到账时间,和当年驼队从喀什到伦敦的行程相比,缩短了八千倍。

【数据驿道:从烽燧遗址到海底光缆】

罗布泊无人区的雅丹群中,考古学家张薇蹲在汉代烽燧遗址前。无人机传回的热成像图显示,烽燧地基下埋着异常的金属反应——挖掘后发现,竟是一段唐代的铜制信递管,里面还残留着未碳化的纸页,墨迹显示是给于阗国的公文。“看这个,”她对助手放大三维扫描图,“管壁上的捶揲痕迹,和我们在泉州沉船里发现的阿拉伯水烟壶工艺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