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无锡市《滨湖区》

一、区域概况

无锡市滨湖区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无锡市区西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20°17ˊ,北纬31°33ˊ。南依太湖,北接梁溪、惠山两区,东连梁溪区、新吴区,西临常州武进区,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区域。全区总面积571.63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208.86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62.77平方公里,太湖水面占353.33平方公里,拥有无锡90%的太湖岸线,长达108公里。

境内地貌属太湖冲积平原,低山残丘环湖分布,山体由泥盆系石英砂岩、粉砂岩构成,惠山三茅峰海拔328米,为区域最高点。东部地势低平,河道纵横,水网密布,全省15条太湖主要入湖河道中有梁溪河、直湖港两条穿境而过。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春夏之交多梅雨,夏末秋初常遇台风,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沿太湖丘陵山地植被种类达2000种左右,植被覆盖率超95%,鸟类600多种,鱼类107种,生态环境优越。

作为无锡旅游资源的核心承载地,滨湖区集聚了无锡90%的旅游资源,拥有3个5A级景区、5个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以及多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城市湿地公园,2024年接待游园人数达6600.4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68.10亿元,同时集聚了无锡90%的省部级科研院所,经济社会与文化旅游协同发展,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175.96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二、行政区划与乡镇简介

滨湖区组建于2001年初,由原无锡市郊区大部、马山区整体以及锡山市南片部分乡镇整合组建而成,现下辖1个镇(胡埭镇)和6个街道(马山街道、雪浪街道、蠡园街道、河埒街道、荣巷街道、蠡湖街道),共78个村(社区),其中村居合一7个,社区71个,区人民政府驻金城西路500号。

(一)胡埭镇

位于滨湖区西南部,西临常州武进区,南接马山街道,北靠惠山区,是滨湖区唯一的镇。区域内山水交错,舜柯山、华藏山等低山丘陵与平原圩区相间分布,河道纵横,灌溉便利。作为历史悠久的江南古镇,胡埭镇是无锡历史上着名的“状元之乡”,走出了南宋蒋重珍、蒋芾、明代吴情、清代邹忠倚四位状元,文化底蕴深厚。现代产业与生态农业协同发展,拥有果园、茶园、菜园等特色农业基地,同时工业基础扎实,形成了多元产业格局,境内华藏寺为着名佛教胜地,状元井、状元古道等历史遗存与自然山水相映成趣。

(二)马山街道

地处滨湖区最西端,位于太湖西北部的马迹山,南、西、北三面环太湖,东接胡埭镇,是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核心区域。区域内山体连绵,冠嶂峰海拔263米,为境内最高点,灵山秦履峰海拔156米,自然风光秀丽。作为佛教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特色区域,拥有灵山胜境、拈花湾等知名景区,以及和平社区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历史上因吴越战争留下战鼓墩等遗存,许叔微故居旧址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民俗文化与宗教文化交相辉映,休闲观光农业、家庭民宿等产业蓬勃发展。

(三)雪浪街道

位于滨湖区东南部,南濒太湖,东接新吴区,北邻蠡湖街道,境内有雪浪山、军嶂山等山体,雪浪山海拔142米,为区域标志性山体。作为滨湖区的经济与文化重镇,无锡影都、融创文旅城等现代文旅项目与雪浪山生态园、龙寺生态园等生态景区并存,既有先进制造业集群,又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区域内历史遗存丰富,南方泉古村落保留着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五簋酒”等传统宴席文化传承至今,工商文化与民俗文化相互交融。

(四)蠡园街道

地处滨湖区东北部,北接梁溪区,东连蠡湖街道,西靠河埒街道,南邻太湖,因境内着名景区蠡园而得名。区域内水域广阔,蠡湖水域部分位于境内,长广溪湿地北端延伸至此,生态环境优美。作为无锡城区西南部的重要门户,交通便捷,工商业发达,同时文旅资源集中,蠡园、蠡湖沙滩等景点吸引大量游客,江南水乡的温婉气质与现代都市的活力在此交融,是宜居宜游的城区板块。

(五)河埒街道

位于滨湖区北部,北接惠山区,东连梁溪区,南邻蠡园街道、荣巷街道,西靠胡埭镇,是滨湖区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之一。区域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梁溪河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捷。作为无锡城西的核心城区板块,商业氛围浓厚,现代服务业发达,同时拥有开原寺等历史古迹,河埒口地区为知名商业集聚区,传统民居与现代建筑错落分布,生活气息与都市活力兼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六)荣巷街道

地处滨湖区北部,东接河埒街道,南邻蠡湖街道,西靠胡埭镇,北接惠山区,是着名的“荣氏故里”。荣巷历史街区保留着大量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古色古香,文化氛围浓厚,是了解无锡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史的重要窗口。区域内交通便利,梁清路等主干道贯穿其中,工业基础深厚,同时生态环境良好,龙寺生态园等休闲场所为居民提供了舒适的休憩空间,近代工商文化与江南水乡特色在此完美融合。

(七)蠡湖街道

位于滨湖区中部,东接新吴区,北邻荣巷街道、蠡园街道,南濒太湖,西连雪浪街道,因环抱蠡湖而得名。区域内蠡湖水域广阔,长广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贯穿其中,湿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绝佳。作为滨湖区的生态核心区,旅游资源集中,蠡湖周边景点密集,是市民休闲游憩和游客观光度假的优选之地。区域内现代居住小区与生态绿地相间分布,交通便捷,生活便利,彰显了江南水乡“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独特风貌。

三、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一)历史沿革

滨湖区所在区域的人类活动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见证了早期先民的繁衍生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春秋战国时期属吴越交界地带,为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马山街道的战鼓墩遗址留存着吴越战争的历史印记,阖闾城遗址更是吴文化的重要载体。

秦统一中国后,该区域属会稽郡,汉代隶属无锡县,此后行政区划虽历经调整,但始终是无锡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朝时期,佛教传入并逐渐兴盛,境内开始出现寺庙建筑,为后世宗教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宋时期,区域内农业、手工业日趋发达,水利设施不断完善,人口逐渐集聚,许叔微等名人雅士在此归隐行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明清时期,无锡成为江南重要的工商业城镇,滨湖区所在的无锡西部区域依托太湖航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商贸活动活跃,荣氏等家族开始涉足工商业,为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兴起埋下伏笔。1949年无锡解放后,1950年7月建立无锡市郊区;1980年8月成立无锡市马山办事处,1988年设立马山区;1995年3月旺庄乡划归无锡新区,无锡县胡埭镇划归郊区;2000年12月,撤销马山区,将其行政区域和锡山市的部分镇并入无锡市郊区,郊区更名为滨湖区,2001年初正式组建,形成如今的行政区划格局。

(二)文化脉络

1. 吴文化根基:作为吴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滨湖区的文化脉络深深植根于吴越文化土壤。阖闾城遗址承载着吴国的军事与都城文化,吴越战争的历史传说融入民间记忆,形成了坚韧不拔、务实进取的区域文化特质。传统建筑、民俗活动、饮食文化等均体现了吴文化的细腻灵动与兼容并蓄,江南水乡的温婉气质贯穿文化发展始终。

2. 宗教文化传承:佛教文化在滨湖区传承千年,从南朝时期的寺庙初建,到唐宋时期的兴盛发展,再到现代的文化复兴,华藏寺、开原寺、横山寺等古刹历经沧桑仍香火鼎盛,灵山胜境的建成更是将佛教文化与现代旅游完美融合。道教文化同样留有印记,三山道院作为全国唯一建在岛上的道院,成为太湖流域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宗教文化与山水风光相互映衬,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3. 工商文化兴起:近代以来,荣氏家族等民族资本家在荣巷等地创办实业,开启了无锡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务实创新、经世致用”的工商文化。荣巷历史街区留存的近代建筑、工业遗存,见证了民族工商业从萌芽到发展的过程,这种工商文化与传统农耕文化、水乡文化交融,塑造了滨湖区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文化品格。

4. 生态文化发展:依托太湖、蠡湖等丰富的水域资源和山地植被,滨湖区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从古代先民对太湖的敬畏与利用,到现代对湿地的保护与修复,长广溪等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生态旅游的兴起、环保意识的普及,让生态文化成为当代滨湖区文化脉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四、历史人物与近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