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世子降生

三日后,太子朱标上疏请求起复英王朱文正的奏折被驳回,一时间,"飞鸟尽,良弓藏"的传言甚嚣尘上。

满朝文武皆以为,朱元璋对这位侄子的恩宠,终究化作了帝王猜忌的利刃。

文华殿的晨雾还未散去,左都御史陈宁已抖开弹劾奏章,象牙笏板在晨光中泛着冷光:"英王目无君上,私蓄甲士,终南学院分明是谋逆巢穴!"

他身后,翰林院编修们捧着连夜撰写的檄文,字迹未干的纸张上,"功高震主意图不轨"等字眼刺得人眼疼。

文臣们挤在丹墀下,乌纱帽连成黑压压的一片,弹劾声浪此起彼伏,惊得檐下白鸽扑棱棱乱飞。

大理寺卿周祯更是在朝堂上展开发黄的舆图,朱砂圈出的终南学院四周,密密麻麻标满"疑似兵营"的记号:"陛下请看,英王圈地十里,招募流民,分明是在为举事做准备!"

他刻意抬高声调,让声音响彻整个奉天殿,"臣等恳请陛下,早做决断!"

然而,这场由文臣主导的弹劾风暴,却遭遇了武勋集团的强烈反弹。魏国公徐达怒不可遏:"英王死守洪都时,这些人在何处?英王远征岭北东洋时,这些人又在何处?如今落井下石,良心何在!"

李文忠更是愤怒,在朝堂上向舅舅兼义父朱元璋撒泼打滚:"若英王谋反,我愿提头来见!"

东宫书房内,朱标将堆积如山的弹劾奏疏重重摔在案上,烛火被震得剧烈摇晃:"颠倒黑白!王兄于社稷有大功,纵使偶有疏失,也不该如此落井下石!"

他再次提笔疾书,墨汁在"请赦英王"四字上晕染开来,仿佛要将满腔愤懑都倾注于笔端。

这场朝堂纷争迅速蔓延至各地藩王,远征在外的王爷们纷纷亲笔写下奏疏,恳请父皇顾念亲情,赦免英王。

最令人瞩目的,是远在瀛州的燕王朱棣,竟不顾冬日海禁,派快船日夜兼程递送奏疏。

那封被海水浸透的折子上,"英王忠勇,万望明察"的字迹,在朱元璋手中摩挲得发皱。

然而,所有求情的奏疏与弹劾的文书,都如石沉大海。朱元璋将它们尽数锁入铜柜,留中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