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大明,玉玺制度就显得有些“儿戏”:
代表朝廷政令的大宝玉玺分了好几枚,用于祭祀、册封、外交的玉玺各有不同;
连皇帝日常批阅私人文书的私用玉玺,也有好几枚,材质、纹样各不相同。
本应庄重统一、象征至高权威的皇家威严,反倒被这繁杂的玉玺划分得有些零散,少了几分震慑力。
不过对此,朱有建倒没什么意见——
他本就对古代玉玺的规制、历史没多少研究,对那传说中能定正统的和氏璧玉玺,也压根没放在心上。
在他看来,皇权的稳固靠的是国力、民心,而非一块刻了字的玉,有没有传国玉玺,实在无关紧要。
鉴于布道队此次南下带回的宝物数量极多——
除了金银、玉器等能核算价值的普通宝物,还有山海社稷图、十一尺血玉珊瑚树、乾德天珠、辟水鲛珠这四件根本无法用金银估价的至宝,最终由乾德皇帝亲自拍板,定下了奖赏方案:
所有有价值的普通宝物统一折算为五百功勋积分,布道队全体成员不分职位高低,人人有份,可凭积分兑换俸禄、物资或晋升机会。
针对四件至宝的发现与带回,额外授予大明最高荣誉的“赤心勋章”:
高宇顺、高智成父子各得两枚,轩辕德忠得两枚,刘二逄与张真至各得两枚,林有德得一枚。
这并非刻意偏袒,而是严格按“谁主导发现、谁全程参与护送”的原则分配,以此证明他们与至宝的特殊缘分。
布道队成员自然满心欢喜,尤其是神谕会的狂信徒——
他们早听说过“功勋台”的存在,却一直以为那是大明内臣、武将才能争取的荣誉,没想到功勋台是面向大明上下所有人的。
即便他们心怀对圣皇的信仰,可信仰之下本就藏着对“被认可”的渴求:
能在功勋台刻下自己的名字与功绩,留名后世,谁会不愿意?
这可是能让家族光宗耀祖的事,任谁都想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