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法庭上陈述了日本帝国主义扶持伪满洲国、对其进行控制和利用的经过,揭露了日本的侵略罪行。
他的证词成为审判日本战犯的重要依据之一。
…………
1950年8月,溥仪结束了在苏联的囚禁生活,被引渡回国,
当他踏入抚顺战犯管理所时,心想这回不是死就是把监狱坐穿。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抚顺战犯管理所,成了溥仪人生的转折点,
在这里,他从一个养尊处优、不懂生活常识的末代皇帝,逐步变成一位自食其力的中国公民。
刚开始他到管理所时,自知罪孽深重,整日恐惧不安,
甚至与家族成员订立攻守同盟企图隐瞒罪行。
管理所很快洞悉,并将他们分开。
在管理所的日子里,溥仪受到人道主义待遇,
虽身处改造,却也有着基本生活保障,这与他想象中的严苛惩罚大相径庭。
管理所为他安排了简单的劳动生产与社会参观活动,像种菜、园艺这类轻体力劳动,
溥仪一开始十分生疏,他从未从事过体力活,除草时可能会弄错,浇水也把握不好量。
但在工作人员耐心指导下,他慢慢学会了这些技能,
还学会了洗衣服、缝补衣物,甚至参加中医小组学习,学会给其他战犯量血压 ……
随着时间推移,溥仪在劳动与学习中逐渐提高认识,放下曾经的身份包袱,开始真心悔过。
1957年春节后,他在管理所内开始撰写自传,这便是后来轰动世界的《我的前半生》的雏形。
在这本“反省式”自传里,溥仪真实记录了自己从三岁入宫做皇帝,
历经辛亥革命、退位、民国成立、北洋军阀混战、出宫、客寓天津、
做伪满洲皇帝、逃亡,直至解放后接受改造的全部历史,
呈现出他在狱中接受改造、转变的过程。
1959年12月4日,对于溥仪来说是个意义非凡的日子。
抚顺战犯管理所举行首批特赦战犯大会,溥仪的名字赫然列在“特赦名单”首位。
当他颤抖着双手接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赦通知书》时,泪水夺眶而出。
这次特赦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赦,
据说毛泽东看到特赦名单时表示“要放,就先放‘皇帝’,我们共产党有这个气魄” 。
溥仪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能被特赦,这个消息迅速传遍国内外,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震动。
特赦后的溥仪回到阔别35年的北京,开启全新生活。
起初,民政局建议安排他到故宫劳动,周总理却不同意,
称“故宫每天那么多游客,如果都来看‘皇上’,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