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有人欢喜有人愁

有人提议联名上书,向朝廷谏言限制精盐的推广,以免扰乱现有的盐业市场秩序,也有人认为应主动求变,与惠民制盐坊合作,争取成为精盐的代理商。

一些嗅觉敏锐的盐商们,开始暗中打听精盐的制作工艺与成本,试图从中寻得商机,谋划着如何在这即将开启的精盐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他们或派亲信混入百姓之中,装作闲聊的样子,套取更多关于精盐的消息,或试图贿赂制盐坊的工匠,期望能知晓一星半点内部情况。

然而,惠民制盐坊的四周有禁军把守,外面的人根本就进不去,坊内的工匠也不出来,盐商们没有办法只好静观其变。

与此同时,长安城的老百姓对精盐的热情愈发的高涨,一些人开始盘算着,等精盐上市后,自家的饭菜会变得多么美味,还有些人则担心精盐的价格过高,普通人家难以承受。

一时之间,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关于精盐的讨论不绝于耳,甚至有说书人将精盐之事编成了故事,在茶馆里绘声绘色的讲述着,引得听众阵阵喝彩,精盐的热度也随之达到了新的高潮。

兴道坊。

崔府书房。

五位身着官服的中年官员围桌而坐,周遭一片寂静,唯有一旁火炉上茶水沸腾的声音,他们手中虽捧着茶杯,却只是机械举杯轻抿,全然没了品茶的兴致。

五人双眉紧紧蹙起,额头上的皱纹如同被岁月镌刻下的沟壑,脸上堆满了愁容,眼眸中也全是忧虑,似乎正被难以排解的心事困扰着。

这五人分别是崔府的主人清河崔氏崔仁师,右武卫录事参军,崔直之父;博陵崔氏崔敦礼,左卫郎将,崔亮之父;太原王氏王珪,谏议大夫,王崇基之父;范阳卢氏卢承庆,吏部考功员外郎,卢谨之父;荥阳郑氏郑善果,弘文馆学士,郑俊之父。

五家的食盐生意遍布全国各地,是各自家族最重要的经济来源,没有苦涩味的精盐一旦大量面市,他们的食盐肯定卖不出去,那损失可就太大了。

五人身为各自家族在长安城的负责人,他们此时此刻的心情也就不难理解了。

此次聚会,五姓七望只来了四姓五望,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之所以没来,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们和李唐皇室是一家,根本就不用担心精盐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