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博览共生

规则道书 鸡亦阿 3147 字 23天前

揭幕环节,赵阿公与安娜共同拉下 “融艺树” 的幕布,树上的中欧展品在阳光下闪耀,AR 特效在树顶生成 “非遗融共生” 的中英双语字样,观众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国际直播平台的观看人数实时突破 100 万。“太震撼了!没想到中国竹编和欧洲蕾丝能这么美,” 一位德国观众说,旁边的中国观众补充:“这就是非遗的魅力,不分国家,不分语言。” 林羽望着开幕的场景,突然懂得 “博览开幕非易事,全球瞩目显价值” 的道理 —— 非遗全球化的影响力,藏在部长的期许、老匠的真诚、观众的热情里,藏在每个为文化喝彩的瞬间。

巳时?展区互动,融艺传情

“技艺体验区” 里,中欧工匠们忙着教观众体验非遗。阿竹教法国小朋友编迷你竹编挂件,用 3D 模具辅助,小朋友们很快就编出了带着竹草纹的小挂件;皮埃尔则教中国观众织蕾丝,用简易工具让新手也能上手。“我编的挂件要送给妈妈,告诉她这是中国竹编,”7 岁的法国小女孩莉莉安举着作品,阿竹帮她在挂件上系了根红绳:“这是中国的吉祥绳,祝你妈妈开心。”

“联名款展区” 前,订单不断:“竹编蕾丝挂件” 订出 300 件,“珐琅银草银饰” 卖出 200 套,“竹编皮革盒” 也有 150 个订单。欧洲连锁商场 “老佛爷” 的采购经理找到林羽:“我们想把这些产品引进全欧洲的门店,能不能长期合作?” 林羽立刻联系国内分中心:“西安分中心要准备扩大竹编产能,苏州分中心加快银饰珐琅的生产,” 经理笑着说:“我们看重的不仅是产品,还有背后的文化故事,这是其他品牌没有的。”

巳时半,“技艺溯源区” 迎来一位特殊的观众 ——80 岁的法国竹编匠人雅克,他握着赵阿公的手:“我做竹编 60 年,以为只有欧洲有这种手艺,今天看到你们的竹编,才知道我们是‘同行’,” 赵阿公邀请他一起编竹筐,雅克用欧洲的编法,赵阿公用六艺的编法,最后拼成一个 “中西合璧” 的竹筐,两人都很开心:“以后要多交流,把两种编法结合起来,” 雅克说。林羽望着互动的场景,突然懂得 “展区互动非易事,融艺传情暖人心” 的道理 —— 非遗全球化的活力,藏在孩子的笑脸、订单的认可、匠人的共鸣里,藏在每个为文化传承铺路的瞬间。

午时?学术论坛,智慧碰撞

“非遗全球化与活态传承” 学术论坛在展馆会议室举行,中欧专家、工匠、高校代表齐聚。李教授首先发言,展示六艺数字平台的全球化数据:“国际版平台上线 3 个月,注册用户突破 5 万,覆盖 25 个国家,其中 60% 是 30 岁以下的年轻人,说明年轻群体对非遗有很高的热情,” 他建议:“中欧可以共建‘非遗数字化联盟’,共享技术,共同保护传统技艺。”

法国非遗专家马克则分享欧洲的保护经验:“我们在乡村设‘非遗工坊’,让老匠人带年轻人,同时结合旅游,让游客体验非遗,这和你们的‘六巷工坊’很像,” 他提议:“中欧可以互派匠人交流,比如你们的竹编匠人去欧洲教编法,我们的珐琅匠人去中国传技艺。”

孙阿婆作为工匠代表发言:“我们老匠人不懂复杂的理论,但知道手艺要‘守根’还要‘创新’,比如我们的银饰加了欧洲的珐琅,还是六艺的银饰,没有丢根本,” 她的话赢得掌声,马克点头:“这就是非遗传承的核心,‘守根’是基础,‘创新’是生命。”

午时末,论坛达成多项共识:中欧共建非遗数字化平台、互派匠人交流、联合开发 “融艺系列” 文创。林羽帮忙整理共识文件,发现每个共识都兼顾 “传统” 与 “现代”、“中国” 与 “欧洲”,“这不是单向的学习,而是双向的融合,” 林羽说。望着论坛的成果,突然懂得 “学术论坛非易事,智慧碰撞促发展” 的道理 —— 非遗全球化的深度,藏在数据的支撑、经验的分享、共识的达成里,藏在每个为未来谋策的瞬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未时?少年专场,融艺新生

“中欧少年非遗传承专场” 准时开始,阿竹、阿银与欧洲少年莉莉、托马斯联合演示非遗制作。阿竹和莉莉教观众做 “竹编皮革挂件”:阿竹编竹片,莉莉裁皮革,两人配合默契,很快就做出了样品;阿银和托马斯则演示 “银饰珐琅书签”:阿银焊接银片,托马斯烧珐琅,书签上刻着 “少年融艺” 的中英字样。

“编竹片时要注意藤丝的松紧,太紧会断,太松会散,” 阿竹教观众,莉莉补充:“裁皮革时要对齐竹片的尺寸,这样才能贴合,” 台下的观众跟着学,虽然有的做得不完美,但都很开心。一位英国少年问阿银:“你为什么喜欢做银饰?” 阿银回答:“我奶奶教我时说,银饰能传递情感,比如这枚书签,送给朋友,就能让他想起我们一起做手工的时光,” 英国少年点点头:“我也要学做银饰,以后送给我的朋友。”

未时半,少年们展示合作的 “融艺系列” 文创:竹编蕾丝笔记本、珐琅银草钥匙扣、皮革竹编书包,每件作品都有中欧少年的签名。“这些作品要放在欧洲的青少年中心,让更多孩子看到,” 莉莉说,阿竹补充:“我们还要在线上开‘少年融艺课堂’,每周教大家做一件小手工。” 林羽望着少年们的笑脸,突然懂得 “少年专场非易事,融艺新生续薪火” 的道理 —— 非遗全球化的未来,藏在少年的热情、合作的默契、创意的新生里,藏在每个为代际传承铺路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