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方案的魅力

清晨九点半,曹氏集团总部三楼的“创新会议室”已被精心布置过。长条会议桌被擦拭得一尘不染,两侧整齐摆放着蓝色文件夹——里面是吴佳怡团队熬夜整理的《东湖生态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可行性研究报告》核心摘要;主位后方的投影幕布调试至最佳亮度,旁边立着一块移动白板,上面贴着东湖区域的等高线地图和生态现状照片;角落的咖啡机飘出浓郁香气,却丝毫没有冲淡空气中的紧张感。

吴佳怡站在会议室门口,最后一次整理着米白色西装的袖口。她的核心团队成员——技术骨干周磊、景观设计师陈曦、生态顾问李教授,正围在桌旁低声核对数据,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丝忐忑。十分钟后,集团技术派核心决策者曹天明将抵达这里,对东湖项目进行最终评估。这不仅是方案的“终审”,更是决定项目能否进入董事会议程的关键。

“吴总,所有数据都再核对过了,生态循环模型的误差率控制在3%以内,成本测算也预留了15%的浮动空间。”周磊递来一份检测报告,声音里带着一丝紧张,“就是曹总以严谨挑剔闻名,上次有个团队因为一个数据偏差0.5%,直接被他否了方案。”

吴佳怡接过报告,快速扫过关键数据,嘴角露出一抹从容的笑容:“数据没问题,但我们要展示的不只是精准,更是方案的‘生命力’。东湖不是冷冰冰的工程,是能呼吸的城市绿肺,这点一定要让曹总看到。”

话音刚落,会议室门被推开。曹天明身着深灰色西装,带着两名技术助理走进来。他身材挺拔,鼻梁上架着一副银框眼镜,目光扫过会议室时,带着一种审视的锐利。看到吴佳怡团队时,他只是微微点头,没有多余寒暄,径直走向主位:“开始吧,我只有一个小时,重点说技术落地性和经济效益。”

吴佳怡走到投影幕前,按下遥控器。屏幕上首先跳出东湖的卫星对比图——左侧是十年前碧波荡漾的湖面,右侧是如今被围湖造田、污水直排污染的现状,灰暗的水体与周边杂乱的棚户区形成刺眼对比。“曹总,各位,东湖总面积12.8平方公里,曾是本市最大的淡水湖。但近十年,因无序开发,水域面积缩减37%,水质降至劣V类,周边居民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比市区高21%。我们的方案,不只是‘治理’,更是‘重生’。”

她切换到方案框架图,激光笔在“生态修复-功能融合-可持续运营”三个核心板块上依次停留:“第一步,生态修复。我们采用‘沉水植物群落构建+底泥原位修复’技术,三个月内让水质提升至IV类,一年内达到III类;同时退田还湖1.2万亩,重建芦苇湿地,预计可净化周边80%的生活污水,每年减少COD排放560吨。”

曹天明端起茶杯,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没有说话,但眼神里的审视少了几分,多了一丝专注。他身旁的技术助理快速记录着,时不时抬头看向屏幕上的技术参数。

“第二步,功能融合。”吴佳怡调出3D效果图,画面中灰暗的湖体逐渐变得清澈,岸边崛起一片错落有致的景观带,“我们规划了‘一环三岛’——环湖生态步道串联起湿地观鸟区、亲子乐园、文化广场;三座人工岛分别承担生态监测、科普教育、低碳办公功能。特别设计了‘水下森林’景观,选用苦草、狐尾藻等本土植物,既净化水质,又能成为市民打卡的自然地标。”

“等等。”曹天明突然开口,语气带着质疑,“人工岛的建设成本不低,而且东湖底的淤泥层厚度达2.3米,如何解决地基沉降问题?还有,生态步道的维护费用,每年至少需要800万,这笔钱从哪里来?”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周磊和陈曦下意识地看向吴佳怡。吴佳怡却丝毫没有慌乱,切换到工程技术页面:“曹总您提的问题,正是我们方案的核心亮点。人工岛采用‘淤泥固化+预制沉箱’技术,先将底部淤泥固化成承载层,再吊装预制沉箱,成本比传统填海造岛低28%,沉降量可控制在5厘米以内;至于维护费用,我们设计了‘生态+文旅’的运营模式——人工岛的低碳办公区对外出租,亲子乐园收取低价门票,每年预计能产生1200万收益,不仅能覆盖维护成本,还能反哺生态修复。”

她调出成本收益模型,动态图表清晰展示出项目十年周期的资金流向:“前期总投资18亿,其中政府专项债占40%,社会资本占30%,集团自筹30%;从第五年开始实现盈利,第十年净利润预计达2.3亿,同时带动周边土地升值,保守估计能为集团带来15亿的土地收益。”

曹天明的身体微微前倾,拿起桌上的文件夹,翻到生态循环部分,手指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章节:“这里提到要引入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你们如何保证它们能在东湖定居?万一生态链构建失败,前期投入不就白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