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初露锋芒

一直旁听的吴工程师,此时也开口了。他没有直接评价徐航的技术方案,而是从系统层面提出了一个关键点:“小徐这个思路,有点意思。它抓住了我们数据业务‘阵发性’强的特点。不过,具体实现上,要特别注意对系统实时性的影响,通信载荷对延迟极其敏感。老王,你们仿真的时候,这块要重点盯一下。”

吴工的发言,带着一种基于丰富系统经验的直觉判断,恰好弥补了徐航在具体工程实现细节上可能存在的盲区。他的肯定,无形中给徐航的方案增加了分量。

王工沉思良久,终于点了点头,虽然语气依旧谨慎,但态度已经转变:“思路确实新颖,值得一试。这样,小徐,你牵头成立一个临时攻关小组,老王你配合,先把详细的方案设计和仿真验证做起来,尽快拿出可信的数据!”

这次,徐航没有单打独斗。他主动邀请王工团队里有经验的工程师一起讨论,虚心请教他们在电路设计和时序约束方面的经验,不断优化自己的方案。他将国外的前沿理念与研究所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相结合,几经修改,最终拿出了一个既具备创新性、又充分考虑了工程实现约束的详细设计方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仿真结果令人振奋!新的功耗管理策略在典型业务场景下,预计可以将该模块的功耗降低百分之二十以上,完全满足系统要求!

消息传开,硬件研发部一片振奋。王工看着仿真报告,终于对徐航露出了难得的、带着赞许的笑容:“好小子!真有你的!这下可帮我们解决大问题了!” 之前对徐航那些“天马行空”想法的质疑,此刻化为了实实在在的认可。

几乎在同一时期,林雪也在自己的领域迎来了证明价值的机会。

她所在的战略规划部,负责对全所重大项目的进度、风险和资源进行统筹评估。以往,这项工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项目组上报的数据和资深专家(如吴工)的经验判断,缺乏统一、量化的分析工具,不同项目之间的横向对比困难,资源配置的优化更多依赖于管理者的直觉。

林雪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她没有直接批评现有流程,而是向部门领导提议,是否可以尝试引入一套在国际大型工程项目中已得到验证的、基于多属性效用理论和风险价值模型的项目综合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