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川,阳翟城。
接连收到赵云震慑白马义从、黄忠箭灭魔宗邪修的战报,荀衍在欣慰于麾下将领骁勇、边境暂安的同时,也敏锐地嗅到了山雨欲来的气息。
北方的公孙瓒吃了瘪,以他那骄横的性子,绝不会善罢甘休。
西北的董卓和其背后的魔宗,试探受挫,下一次来的恐怕就不是小股邪修那么简单了。
“乱世之中,唯有实力才是根本。”
荀衍站在州牧府的高阁上,俯瞰着日渐繁华的城池,心中念头急转,
“边境要稳,内部更要强!人才,永远是第一位的!”
他立刻下达数道命令:敕令赵云、黄忠加强警戒,增派援军与物资;
八百里加急传讯洛阳,令荀彧在全力恢复民生的前提下,加快征兵与军备步伐,务必确保司隶防务无虞。
处理完军务,荀衍将郭嘉、荀攸、陈群等人召来。
“奉孝,公达,长文,”荀衍目光灼灼,“边境摩擦渐起,大战或许不远。我欲举办一场盛大的‘文会’与‘武比’,一则公开选拔天下贤才,充实我等麾下;二则向四方展示我颍川之兴盛、人才之鼎盛、实力之雄厚,震慑宵小!此事,需尽快办起来,要办得轰轰烈烈!”
郭嘉眼睛一亮,抚掌笑道:“主公此议大善!恰如当年燕昭王筑黄金台!如今我颍川书院名声在外,新政卓有成效,正需此等盛会,方能将天下英才尽数吸引而来!嘉愿总揽此事,必办得风风光光!”
荀攸沉吟道:“此举确能招揽人才,提振士气。然则树大招风,亦需防备有心之人趁机作乱,需加强安保。”
陈群点头:“攸兄所言极是。群可负责拟定文会比试章程,确保公平公正,方能令人信服。”
“好!奉孝总揽,公达负责安保,长文拟定文试章程,武比方面,我会让汉升、子龙他们协助。”荀衍一锤定音,“即刻去办!要快,要好!”
镇东将军府要举办“文会武比”、广纳天下贤才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通过糜家的商队、颍川书院的学子、往来各地的游侠,迅速传遍中原乃至更远的地方。
一时间,天下震动!
无数自诩怀才不遇的文士武者,或是慕名而来,或是想寻个晋身之阶,或是单纯想见识一下这被誉为“乱世桃源”、“文修圣地”的颍川究竟如何,纷纷从四面八方涌来。
半月之后,阳翟城外特地划出的巨大会场,已是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文会场区,设在临时搭建的芦篷之下,却布置得清雅别致。
数百张案几排列整齐,上面备有笔墨纸砚,甚至还有辅助凝神的清心香。
来自各地的文士或正襟危坐,或闭目养神,或低声交谈,气氛庄重而紧张。
高台之上,蔡邕、司马徽、荀爽等名宿作为评判,荀衍、郭嘉、荀攸、陈群等人亦在一旁观礼。
武比场地则更为开阔,设有演武台、箭靶场、骑射赛道甚至小型的阵法推演沙盘。
四周旌旗招展,兵甲鲜明的靖难军士卒维持秩序,更显肃杀之气。
赵云、黄忠、典韦、许褚、徐晃等一众猛将皆在台下观战,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参赛者的一种无形激励。
文会先启。
首轮考较策论,题目由荀攸亲自拟定——“论乱世安民强兵之策”。
此题看似宽泛,实则极考功底,需有务实之才,而非空谈阔论。
一时间,场内只闻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不少文士愁眉紧锁,亦有少数人思如泉涌,下笔有神。
其中,一名来自河东郡的年轻文士,名为杜畿(字伯侯),神色沉静,目光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