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躬身称是,眼中却闪过一丝精光,暗中吩咐牛辅加强潼关防御。
冀州,邺城。
袁绍将檄文轻轻放下,脸上露出一丝矜持而又复杂的神色:
“文渊此举,虽略显冲动,然…占据大义名分,倒是让我不好轻易插手了。”
他既乐见曹操被牵制,又忌惮荀衍借此机会收拢人心,壮大实力。
谋士许攸立刻逢迎:
“主公乃四世三公,天下楷模,若此时能主持公道…”
话未说完,郭图抢白:
“主公不可!荀衍若得徐州,其势更大,乃我心腹之患!不如坐观其变,待其两败俱伤。”
袁绍抚须沉吟,难下决断,最终道:
“且看形势发展,颜良文丑,紧守关隘,没有我的命令,一兵一卒不得南下!”
南阳,袁术处。
袁术得知檄文内容及荀衍出兵,先是一愣,随即嗤之以鼻:
“哼!伪君子!他荀文渊也配谈仁义?不过是看上了徐州这块肥肉!传令纪灵,加强戒备,看看有没有机会…嗯,顺手牵羊。”
他摩挲着那方自得的“传国玉玺”碎片,眼中闪烁着贪婪的光芒。
荆州,襄阳。
刘表手持檄文,长叹一声:
“曹孟德此举,确实有伤天和。文渊此举,大义所在,然……兵凶战危,恐非百姓之福。我荆州四战之地,北有袁术,西有张鲁,实无力外援。传令各郡,严守疆界,不得擅自卷入徐豫之争。”
他下令加强边境戒备,却无意介入北方纷争,只愿保境安民,但对荀衍的观感无形中好了几分。
长沙。
孙坚收到檄文,拍案而起:
“曹贼残暴不仁,该杀!荀文渊敢为天下先,真英雄也!可惜我江东路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眼中燃烧着战意,对身边年轻的长子孙策道:
“伯符,记住,为将者,可以霸道,不可无道!”
檄文所至,群情激昂。
无数饱学之士拍案叫好,称赞荀衍乃“仁德之主,世之楷模”。
北海孔融公开声援,痛斥曹操。
颍川书院名声更盛,各地寒门学子、有志之士,纷纷收拾行装,欲往颍川投奔。
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则日夜祈祷,盼望荀衍的“仁义之师”能早日扫平妖氛,带来太平。
荀衍声望一时无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