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没有腐朽的官僚体系,没有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有的是蓬勃的朝气,是务实的新政,是军民一心的凝聚力。
颍川的百姓脸上带着希望,书院中学子们敢于创新,工坊里匠人不断突破——
这一切,与那个垂死的汉室朝廷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辈所求,究竟是一个名义上的'汉室',还是一个能让天下黎民安居乐业的'治世'?
这个念头如惊雷般在他脑海中炸响。
两种理念激烈碰撞,让他的文心剧烈震荡。
那原本纯粹、象征着"王佐"的浩然正气,此刻竟开始分化、重组,仿佛在寻找一个新的平衡点。
他能感觉到,自己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向左是恪守儒家教条,执着于那个名存实亡的汉室;
向右是拥抱现实,开创一个真正能让天下太平的新秩序。
荀衍并未催促,只是平静地看着他,目光中带着理解与信任。
这份信任,让荀彧心中的天平渐渐倾斜。
是啊,为何一定要拘泥于形式?
若汉室已无力回天,为何不能另辟蹊径?
真正的'大义',不该是固守一个空壳,而应该是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这个念头如醍醐灌顶,让他豁然开朗。
刹那间,他周身的文心之力骤然向内收敛,随即以一种更加磅礴、更加包容的姿态扩散开来!
那浩然正气并未消失,而是融入了更广阔的天地至理,变得更加厚重、灵动,隐隐有演化乾坤、经纬天地的意蕴!
立言境巅峰的壁垒,在这一刻轰然洞开!
他的文心境界,已然触摸到了匠心境的门槛——
从单纯的"辅佐王业",升华到了"开创格局"的更高层次!
他缓缓睁开双眼,眸中再无迷茫,只有洞明世事的睿智与开创未来的决心。
"主公,诸位。"
荀彧起身,对着众人深深一揖,
"彧方才失态了。"
他直起身,走到地图前,声音沉稳而清晰:
"迎奉天子,确有大义名分,然其弊有三:其一,过早成为众矢之的;其二,受制于朝堂旧制;其三,束缚我军开拓手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彧以为,当下之要务,不在于是否迎奉天子,而在于如何'定义'这个大义!"
他语出惊人,却逻辑严密:
"曹操急于西进,看似抢占先机,实则将自己置于险地。袁绍岂会坐视?李傕、郭汜必做困兽之斗。我军何不坐观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