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最深的暗河

“成分主要是镍钛合金,”分析员指着光谱数据,“表面有极细微的、规律性的摩擦纹路。这不是普通的金属碎屑,更不是来自常见工具或物品。”

“是什么?”陆时问。

“很难说,但从结构和成分看,非常接近……某种精密仪器或特殊机械上的细小构件。比如,高精度齿轮的某个齿尖,或者微型传动装置里的卡榫碎片。”分析员推了推眼镜,“这种东西,一般只会出现在特定的工业环境或者……非常高端的设备里。”

高端设备?精密构件?死者指甲缝里?

一个穿着普通连衣裙、死于谋杀的年轻女性,她的指甲里怎么会留下这种东西?是在挣扎中,从凶手身上或凶器上抓下来的?还是……来自某个第一现场?那个他们尚未找到的、可能充斥着冰冷机械的地方?

线索像散落的珠子,每一颗都透着诡异,却暂时无法串联。

飞鸟印记。K-31编码。镍钛合金碎屑。

每一个都指向迷雾的更深处。

陆时回到办公室,窗外雨声未歇,城市依旧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水汽之中。他调出发现尸体的现场地图,以及周边区域的交通和监控点位图。范围太大,盲区太多。

老张推门进来,手里拿着刚打印出来的资料,脸色更加难看。

“失踪人口比对有了初步结果,”他把资料放在桌上,“符合年龄段的近期报案有七起,但经过初步排查,大部分都已经有下落或者明显不符合。只有一个人……”

他指着其中一份档案。

“林媛,二十五岁,一家小型贸易公司的文员。四天前晚上下班后失联,家人次日报案。社会关系简单,没有债务纠纷,感情状况稳定。最后被监控拍到的地点,是在地铁站附近,距离我们发现尸体的垃圾场大约……四公里。”

照片上的女孩笑容温婉,与解剖台上那张浮肿青白的脸依稀有着几分重叠。

陆时拿起档案,快速浏览。很普通的一个女孩,生活轨迹简单得像一张白纸。

“她的人际圈里,有没有可能接触到精密仪器或特殊金属加工行业的人?”陆时问。

“正在查,但目前没发现。她公司是做日用百货贸易的,跟她个人生活圈似乎都没什么关联。”老张叹了口气,“至于‘K-31’……在她已知的信息里,没找到任何匹配项。她不住在K开头的公寓楼,身份证号、车牌号、手机尾号都对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