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错位轨迹

会议室的白板上,线条与关键词如蛛网般蔓延,将林媛案已知的线索串联又打散,中心是那张笑容温婉的证件照,此刻却像是一个巨大问号的注脚。医疗器械、文物修复、致幻剂、邪教符号、加密通讯、旧钥匙、K区仓库……这些元素硬生生塞进一个普通文员的人生履历,显得如此荒诞不经。

“社会关系二次排查结果,”老张的声音带着熬夜的沙哑,用激光笔点着投影屏幕,“林媛的直系亲属、同事、公开交往的朋友圈子里,没有任何人与医疗设备销售、研发,或文物修复、考古领域有直接关联。连间接的、拐弯抹角的关系都筛了三遍,没有。”

一条路似乎堵死了。

“那把钥匙呢?”陆时问,目光落在证物袋里那把铜钥匙上。它静静地躺在桌上,像一枚沉默的楔子,卡在所有逻辑的缝隙里。

“找了几位老锁匠辨认,这种齿痕和制式的钥匙,大概率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老式文件柜、更衣柜或者某些特殊单位内部房门使用的。现在基本淘汰了。”老张摇头,“范围太大,几乎没法查。”

会议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空调出风的微弱声响。调查似乎进入了死胡同,凶手的“K”如同一个没有实体的阴影,利用完全不属于林媛生活轨迹的元素,精心布置了一个无法穿透的迷阵。

陆时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林媛照片和“K”之间画了一条线,然后在线的中间,重重地写下了两个字:

桥梁。

“如果林媛本身不具备接触这些异常元素的渠道,”陆时的笔尖敲打着白板,“那么,必然存在一个‘桥梁’,连接了她的普通世界和凶手的黑暗领域。这个‘桥梁’,可能就是‘K’本人,也可能是某个我们尚未发现的中间环节。”

他的目光扫过与会众人:“抛开林媛的已知社会关系。查她近三个月内的所有行踪轨迹,消费记录,网络活动。重点寻找‘异常点’——任何偏离她日常模式的行为,哪怕再细微。”

指令转变,从静态的人际网排查,转向动态的行为轨迹分析。这是一项更繁琐、更考验耐心的工作。

技术队的办公室里,键盘敲击声如同密集的雨点。林媛手机基站定位数据、地铁公交卡记录、电子支付流水、社交媒体打卡地点……海量信息被输入系统,进行时空交叉比对,试图勾勒出她生前最后一段时光的精确移动图谱。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窗外天色由暗转明,又渐渐染上黄昏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