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体密码本”的破译,如同在黑暗的迷宫中点燃了一支火把,照亮了前方一小片区域,却也让周围未知的黑暗显得更加深邃可怖。苏晓不再仅仅是一个受害者或证人,她是一个被精心设置的、通往最终毁灭的活体钥匙。警方掌控着她,却如同捧着一枚随时可能被远程引爆的生物炸弹。
项目组对苏晓的“共振”实验被立即叫停。任何进一步的非必要刺激都可能产生无法预料的后果。她的病房被升级为最高级别的隔离单元,除了绝对必要的医疗监测,所有外部信息输入被完全切断,形成了一个真正的信息真空。同时,一套极其灵敏的生物信号监测系统被安装起来,24小时捕捉她任何一丝异常的神经活动,试图在最终指令到来时,能够第一时间捕捉并尝试干扰。
与此同时,根据从苏晓脑中被“共振”出的验证指令所隐含的苛刻参数,一场规模空前的反向搜索在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内秘密展开。
目标:寻找一个满足以下条件的“终极系统”所在地点:
1. 极端稳定的特殊电磁环境(可能是天然的地磁异常区,或者拥有强大电磁屏蔽能力的人工设施)。
2. 超低延迟、超高速的专用网络连接(非民用互联网,可能是军用的、科研的,或者某些大型企业拥有的私有骨干网)。
3. 具备处理海量实时数据并进行超复杂运算的能力(超级计算机集群或同等级别的计算中心)。
4. 物理位置高度隐蔽和安全,且其运行状态能够匹配苏晓指令中查询的“状态码”。
5. 可能存在的、与“生命体征信号”确认相关的环境特征(这最后一点最为诡异,难以界定)。
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符合条件的设施屈指可数,且大多涉及国家安全或顶级商业机密,调查权限受到严格限制。
陆时动用了所有能动用的最高级别权限,协调了军方、国安、以及几个国家级科研机构的内保部门,以应对“极端组织可能发起的针对关键基础设施的网络攻击”为由(这并非谎言),进行了一场极其谨慎的内部排查。
几天过去了,反馈回来的信息大多是否定的。几个符合条件的国家级超算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运行正常,安保严密,未发现异常渗透迹象。
就在调查似乎又要陷入绝境时,一个来自国家天文台某深空监测基地的反馈,引起了陆时的注意。
该基地位于西北偏远山区,拥有国内最先进的射电望远镜阵列和配套的数据处理中心,其核心计算设施为了排除外界电磁干扰,建立在一个巨大的、深入山体的地下掩体内,电磁环境极其纯净。它通过专用的高速光纤与国内几个主要科研网络相连,延迟极低。其计算能力虽然并非国内最强,但足以处理天文级的海量数据。
这些条件都部分符合。但引起陆时警觉的,是基地负责人在例行安全检查报告中的一个附注:近期,基地的外部周界安防系统日志中,偶尔会出现极其短暂的、无法解释的“虚假触发”记录,像是某种极微弱的、非标准的信号在尝试探测系统反应,但并未构成实质威胁,因此未向上级详细汇报。
“虚假触发”?非标准信号?
陆时立刻要求该基地提供更详细的日志记录和信号特征分析。同时,他调取了该基地所有近期进出人员记录和物资流动清单,进行交叉比对。
技术部门则将苏晓指令中隐含的参数与该基地的环境数据进行匹配度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匹配度高达92%!是所有被排查设施中最高的!
更重要的是,在分析基地物资清单时,调查员发现,三个月前,有一批用于设备维护的“高纯度石英玻璃”和“特种金属镀膜材料”被运入基地,其规格和数量,远远超出了常规维护所需,反而更接近……构建大型镜面阵列所需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