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无声侵蚀

倒计时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净室”团队每个人的心头。23小时,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显得无比漫长又转瞬即逝。技术部门调动了所有能调动的监测设备,对那种从废弃工厂发出的、不断广播的特定频谱信号进行全频段、多角度的分析。

初步结果令人困惑。该信号能量等级极低,几乎与环境背景噪声融为一体,对人体和常规电子设备没有任何可观测的直接影响。它就像投入大海的一颗石子,看似没有激起任何涟漪。

“物理层面没有异常,”信号分析专家皱着眉汇报,“但我们检测到,在信号覆盖区域内,一些非常规的量子传感器读数出现了极其微小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偏移。主要是……环境背景下的真空涨落模式和某些量子纠缠对的关联性,出现了难以解释的……‘平滑化’趋势。”

“平滑化?”陆时追问。

“就像……某种无形的‘阻尼器’被启动了,让微观世界原本固有的、随机的‘噪声’降低了。虽然变化幅度极小,但确实存在,并且随着信号广播时间的延长,这种效应似乎在缓慢累积。”

量子噪声降低?真空涨落被抑制?这听起来更像是高能物理实验室里的现象,而非犯罪行动的目标。

“继续监测,扩大监测范围到生物领域,看看动植物、甚至人体有无微观层面的生理指标变化。”陆时下令,他隐隐觉得,这种对基础物理环境的微妙干扰,可能正是“灰域”的本质——一种降低现实“不确定性”或“混沌度”的尝试?这与顾永年追求摆脱感知混沌的目标,在哲学层面似乎一脉相承。

就在这时,负责监控城市日常运行数据的团队发来了警报。

“陆队,多个市政子系统报告异常!不是故障,是……效率异常提升!”

报告显示,城市交通信号灯的配时算法自动优化,路网通行效率提升了3%;电网负载分配更加均衡,线损降低了0.5%;甚至部分区域的供水管网压力波动也变得更加平稳。所有这些优化,都发生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系统仿佛突然拥有了更强的“自洽”和“协调”能力。

“是AI失控?还是……‘灰域’信号的影响?”老张看着报告,难以置信。

“不像AI。”技术员摇头,“这些优化并非基于我们已知的任何AI模型,更像是一种……系统自发涌现出的、更高效的‘稳态’。而且,优化只发生在那个特定信号覆盖的核心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