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海外分封策略

他终于图穷匕见,说出了这场宴会,乃至此次召见所有宗亲的最终核心意图:

“朕意已决!待准备妥当,将效仿古之周室,行海外分封之制! 择贤能之宗亲,将尔等朱家子孙,分封于这些海外飞地,建立新的藩国,世袭罔替,永镇一方!其国内政,可依本地情形,便宜行事,只需尊奉大明为宗主,守望相助,与大明本土,永结同心,共御外侮!”

死寂!

乾清宫内,陷入了一片绝对的、令人窒息的死寂!落针可闻!

只有皇帝那石破天惊的话语,如同实质的余波,还在金碧辉煌的梁柱间嗡嗡回荡,冲击着每一个人脆弱的神经。

海外分封!建立新的藩国!远离中土,去那蛮荒未知之地!

这个消息,太过震撼,太过匪夷所思,彻底颠覆了他们数百年来固守的“就藩内地”的观念!将他们从相对安逸熟悉、文明昌盛的内陆藩国,迁移到万里之外、充满未知危险、瘴疠横行、土人凶悍的陌生之地?这……这简直是如同流放!不,比流放更甚,这是要将他们连根拔起,抛入茫茫大海的另一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晋王朱敏淳瞳孔骤缩成针尖大小,饶是他素来沉稳,此刻脸上血色也瞬间褪尽,放在膝盖上的双手猛地收紧,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他脑中飞速运转,瞬间理解了皇帝更深层的意图:这不仅是开拓,更是彻底解决内部藩王坐大隐患的釜底抽薪之策!将宗室的力量引导向外,既能避免内耗,又能极大扩展帝国疆域,一箭双雕!但……其中的风险与艰辛,远超辽东十倍、百倍!那是一片完全未知的领域!他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身侧的嫡次子朱求福,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沉重。是福是祸?他需要时间,需要仔细权衡。

楚王朱华奎眼中先是闪过极度的震惊,随即瞳孔深处燃起一团混杂着野性与兴奋的火焰。他下意识地挺直了脊背,目光死死盯住地图上那片标注着“北亚美利加”的广袤土地,呼吸不由自主地急促起来。开邦建国,青史留名!摆脱朝廷日复一日的监视和掣肘,真正成为一方之主!巨大的挑战背后,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他感到自己沉寂已久的血液,似乎开始沸腾。他甚至已经开始想象,在那片新大陆上,建立起一个强盛的、属于他朱华奎一脉的王国!他几乎是立刻就在心中投下了赞成的票,但表面上,他依旧保持着恭敬的姿态,只是紧握的拳头泄露了他内心的激动。

鲁王朱寿宏眉头紧锁,儒雅的脸上写满了忧虑。他想的不是开疆拓土的热血,而是“教化”的艰难。在他看来,那些化外之地,蛮荒未开,礼乐不存,要将孔孟之道传播过去,何其困难!他更担心的是,一旦分封,鲁藩一脉的文脉是否会断绝?但他深知皇命难违,只能暗自思忖,如何能在保全宗庙文脉的前提下,应对这场巨变。他轻声对身旁的世子低语:“此事……需从长计议,首要在于择地与教化之策。”

福王朱常洵张大了嘴巴,足以塞进一个鸡蛋,脸上的肥肉不受控制地抖动,脸色先是通红,随即变得惨白如纸,额头上瞬间沁出密密麻麻的冷汗。他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天灵盖,手中的酒杯“当啷”一声掉落在名贵的波斯地毯上,酒液汩汩流出,他也浑然不觉。海外?蛮荒?他只想在洛阳他的王府里听曲享乐,吃遍天下美食!去了那种地方,还有什么享受可言?说不定哪天就被生番野人抓去吃了!他几乎要当场晕厥过去,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不行!绝对不行!得想办法推掉!他求助般地看向周围的其他王爷,却发现大多面色凝重,无人理会他。

蜀王朱至澍心中一片冰凉苦涩,仿佛被浸入了冰窟。蜀道之难,已让他深感治理不易,与土司打交道更是劳心劳力。海外之远,之陌生,更是他连想都不愿去想的噩梦。放弃世代经营的蜀地基业,去一个语言不通、水土不服的地方从头开始?这简直比杀了他还难受!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蜀藩一脉在海外艰难挣扎、最终湮灭的凄惨景象,嘴唇哆嗦着,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只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对未来的恐惧。

周王、肃王、辽王、庆王、岷王、唐王、瑞王、惠王、桂王、襄王、荆王、吉王、益王、衡王、荣王等其他几位王爷,也多是面色变幻不定,有的眼神闪烁,显然在急速思考利弊;有的则面露难色,忧心忡忡。

皇帝将众人堪称精彩的、各具特色的反应尽收眼底,并不意外。他语气稍稍放缓,但其中蕴含的意志却如同磐石般坚定:

“此非易事,朕深知之。跨海远征,筚路蓝缕,其中艰难险阻,难以尽数。然,此乃千秋功业,泽被万世! 非但有助朝廷,更能为尔等子孙,开辟远胜中土藩地之新天地!朕不会强求所有宗亲即刻便往,但朕希望,我朱家子孙,能有人挺身而出,有此魄力与担当,为家族,为大明,开创这不世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