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盛世华章 北地

与江南的温润繁盛相比,北方的冬日显得格外苍茫辽阔。但在山西大同府附近的山谷中,景象却与传统的农耕田园截然不同。

这里,数座巨大的竖井深入地下,井架上巨大的木质(部分关键结构已开始使用铸铁)绞盘,由蒸汽机驱动的钢索牵引,发出沉闷有力的“哐当”声,不断将满载着乌黑发亮的煤炭的矿斗提升到地面。地面上,煤堆如山,一条新修的、枕木上铺设着铁轨的“马车铁道”(一种原始铁路),蜿蜒通向远处的洗煤场和堆场。空气中弥漫着煤粉和蒸汽的味道。

矿工赵大牛刚从井下上来。他戴着藤制的安全帽,穿着厚实的粗布号服,脸上、手上都沾满了煤灰,只有一笑时露出的牙齿显得格外白。他用黑乎乎的手抹了把脸上的汗,接过工友递过来的一碗热姜汤,“咕咚咕咚”喝了下去,长长舒了口气,脸上露出憨厚而满足的笑容。

“大牛哥,今天收获咋样?”一个年轻的矿工问道。

“不错!咱们这组,怕是又破纪录了!”赵大牛声音洪亮,“这新式的‘爆破法’和‘卷扬机’就是厉害!比以前用镐头刨,快多了!”

工棚里,众人围坐在一起,吃着食堂送来的热腾腾的饭菜:杂粮馍馍,管够的烩菜,里面竟然还有不少油汪汪的肉片。

“咱这挖煤的苦哈哈,搁以前,那是下九流里的下九流,谁拿正眼瞧过?”赵大牛一边大口吃着馍,一边感慨,“一年到头,累死累活,能混个半饱就不错了,衣裳破得遮不住体,更别说隔三差五吃上这么大块的肉了!”

旁边一个老矿工点头道:“是啊!如今这‘大同矿务局’,是正经的官督商办,规矩是严,安全章程一条一条,查得紧,动不动就考核。但工钱给得足,每月按时发,从不拖欠!听说这是皇上亲自下的旨意,谁敢克扣工钱,重则砍头,轻则流放!还有皇家医院派来的大夫,每月定期来给咱们瞧病,发放预防‘瘴气’(指矿井瓦斯和一氧化碳)的药汤。这日子,比过去给地主老爷扛长活,看天吃饭,真是强到天上去了!”

另一人道:“我听说,咱们这挖出的煤,大部分都运往京城、天津,还有南边,给那些工坊、船厂用。炼出的铁,用来造机器、造铁轨、造新式火枪火炮。咱们这黑乎乎的石头,如今可是宝贝,是咱们大明强盛的根基呢!”

赵大牛放下碗,目光望向工棚外繁忙的景象,语气坚定:“所以咱们得更卖力气!多出煤,出好煤!咱们这活儿,也是在给朝廷效力,给咱们自个儿,给子孙后代,挣一份安稳富足的日子!”

类似的场景,也在直隶的遵化铁厂、辽东的鞍山矿场等地同步上演。虽然北方的重工业体系起步艰难,多为官办或严格的官督商办,管理上难免带有旧衙门的某些习气,但它正如同冻土下顽强生长的草芽,坚韧地破土而出。它吸纳了数以十万计像赵大牛这样的劳动力,带动了周边地区餐饮、住宿、运输等商业和服务业的兴起,悄然改变着北方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人口分布。

人口,是帝国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最根本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