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与其征伐不如和谈后拆与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韩德让仔细研读着竹简上的记载,沉吟道:“北魏的汉化改革,虽也遭遇过阻力,却为后世奠定了基础。娘娘之意,是想在辽国推行类似的改革,化解民族矛盾?”

“不仅如此。”萧绰摇了摇头,目光望向帐外跳动的篝火,眼神变得愈发深邃,“耶律璟倒台之后,辽国若想延续,绝不能再走以往的老路。可契丹皇族内部,野心勃勃者不在少数,即便推翻了耶律璟,未必不会出现下一个暴君,未必不会重蹈征伐杀戮的覆辙。”

她的思绪再次回到白日途中的感慨,那些关于纯真与仇恨、征伐与安宁的思考,在历史典籍的映照下愈发清晰。“这些年,我一心复仇,想要推翻耶律璟,可推翻之后呢?是效仿他继续征伐,扩大疆土,让更多百姓陷入战火?还是另寻一条生路,让辽国的各族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萧绰的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发出清脆的声响,每一次敲击,都像是在叩问自己的内心。“我见过蓟南城百姓安稳生活的模样,见过后周境内国泰民安的景象,也见过被战火蹂躏的村庄里,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征伐与杀戮,只能带来仇恨与毁灭,就像楚汉相争时,连年战乱让中原人口锐减,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这样的悲剧,绝不能再重演。”

她停顿片刻,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决绝:“或许,与其继续征伐,不如在推翻耶律璟之后,与后周及各方势力和谈,然后……拆分辽国。”

“拆分辽国?”韩德让猛地抬头,眼中满是震惊,“娘娘,这……这可不是小事!辽国乃太祖太宗历经千辛万苦创下的基业,拆分之后,契丹一族该何去何从?”

“契丹一族的未来,不在辽阔的疆土,而在百姓的安宁。”萧绰的声音平静却坚定,“辽国如今的疆域,囊括了契丹、汉、渤海、奚等多个民族,各民族之间矛盾重重,强行捆绑在一起,只会不断引发战乱。不如顺势拆分,以山川河流为界,让契丹族回归故土,休养生息;让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回归中原,重归汉家治理;让渤海、奚等族各自建立家园,互不侵扰。如此一来,各族百姓皆能摆脱战乱之苦,安居乐业,这难道不是比固守一片充满仇恨的疆土更好吗?”

她的目光再次落在案几上的典籍上,楚汉相争的结局、北魏汉化的成效,都在印证着她的想法。“项羽至死都不明白,天下并非靠武力就能掌控。真正的长久,是让百姓有田可耕,有衣可穿,有饭可吃,是让各族之间和睦相处,而非相互征伐。拆分辽国,看似是放弃基业,实则是为各族百姓寻一条生路,也是为契丹族保留火种。”

萧绰的指尖轻轻拂过《汉书》中“约法三章”的记载,心中愈发坚定:“耶律璟的暴虐统治,早已让辽国失尽民心。即便我们能成功复仇,想要重新凝聚民心,化解多年积累的矛盾,绝非易事。与其耗费心力去维系一个早已千疮百孔的帝国,不如放手,让各族各自发展。我们契丹族,本就源于草原,逐水草而居,有着坚韧的生命力,远离了权力的纷争与征伐的泥潭,反而能重拾往日的淳朴与安宁。”

韩德让沉默了许久,帐内只剩下羊角灯燃烧的细微声响。他不得不承认,萧绰的想法虽然大胆,却有着深远的考量。辽国如今的困境,早已不是推翻一个暴君就能解决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积重难返。拆分辽国,看似激进,实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智慧,是真正为百姓着想的选择。

“娘娘,您考虑得如此深远,属下自愧不如。”韩德让缓缓开口,眼中的震惊渐渐化为敬佩,“只是,此事事关重大,不仅要面对契丹皇族的反对,还要与后周及各方势力协商,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

“我明白。”萧绰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笑容,“所以此次前往洛阳,与符太后、柴宗训敲定盟约只是第一步。我更想借此机会,试探后周对于燕云十六州及辽国未来的态度。符太后深明大义,柴宗训陛下少年有为,后周推行仁政,国泰民安,想必不会执着于赶尽杀绝。若能得到后周的支持,拆分辽国、各族安居的构想,便有了实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