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玉娥姐妹……”另一名将军犹豫着说道,“她们毕竟是太后看中的人,若是伤了她们的心,怕是会让太后为难。”
柴宗训没有说话,只是走到帐帘边,掀开一条缝隙,看向汴梁的方向。远处的天空已经泛起了鱼肚白,却隐约能看到一丝火光,那是汴梁城墙上的火把在燃烧。他知道,赵匡胤此刻正在城楼上,或许正拿着弓箭,瞄准每一个试图登城的联军士兵;或许正靠着城墙,啃着干硬的麦饼,想着城楼下的女儿。
他想起赵玉娥刚才的哀求,想起赵玉燕掉眼泪的模样,又想起战报上那些伤亡的士兵,心中一阵纠结。就在这时,帐外传来耶律德光的声音:“太子殿下,老夫已经等了许久,不知殿下何时才能移步偏帐?”
柴宗训深吸一口气,放下帐帘,转身对将军们说道:“走,去见耶律使者。至于赵匡胤,先派使者去谈谈再说。”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却又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与此同时,汴梁城的西门城楼上,赵匡胤正靠在垛口边,手里拿着一块干硬的麦饼,却怎么也咽不下去。他的盔甲上沾着血污,脸上还有一道浅浅的伤口,是方才被联军的流箭划伤的。身边的副将递过来一壶水,低声说道:“将军,喝口水吧,润润嗓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赵匡胤接过水壶,喝了一口,又递给副将,目光看向远处联军的营寨,那里灯火通明,像是一头蛰伏的巨兽,随时准备扑上来。“太子那边有消息吗?”他问道,声音沙哑。
副将摇了摇头:“还没有。不过我们的探子说,太子殿下在镇州营寨里,赵姑娘姐妹也在那里,想来殿下不会对将军赶尽杀绝。”
赵匡胤苦笑一声,摸了摸腰间的佩剑,那是世宗皇帝当年赏赐给他的。“我倒不是怕他杀我,我是怕我死了,玉娥和玉燕没人照顾。”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担忧,“她们还小,若是没了我这个爹,在宫里怕是不好过。”
“将军放心,太子殿下仁厚,定会善待二位姑娘的。”副将安慰道。
赵匡胤没有说话,只是抬头看向天空,月亮已经西斜,再过不久天就要亮了。他知道,明天又会是一场恶战,联军肯定会加大攻城力度,而他的士兵已经快撑不住了,粮食不多了,箭矢也快用完了。
他想起赵玉娥小时候,总是跟在他身后,喊着“爹,爹,你教我骑马好不好”;想起赵玉燕第一次绣荷包,绣得歪歪扭扭,却非要塞给他;想起她们母女三人在府里的日子,虽然简单,却很温馨。他的眼眶有些发红,心中暗暗发誓:无论如何,他都要活下去,要等到见到女儿的那一天,要等到太子殿下的答复。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一名士兵快步跑上城楼,高声喊道:“将军!联军派使者来了,说要跟将军谈条件!”
赵匡胤猛地站直身体,眼中闪过一丝希望,又带着一丝警惕。他整理了一下盔甲,沉声道:“带使者上来。”他知道,这或许是他唯一的机会,也是玉娥姐妹唯一的希望。他必须抓住这个机会,为自己,也为女儿们,争取一条生路。
城楼下方,联军的使者正牵着马,慢慢走近。他抬头看向城楼上的赵匡胤,心中有些忐忑。他不知道这次谈判会有什么结果,也不知道太子殿下的决定是否正确。他只知道,汴梁的战火已经烧了太久,无论是联军还是宋军,都已经疲惫不堪,或许这次谈判,能让这场战争早日结束,让这片土地重新恢复和平。
城楼上的火把还在燃烧,映照着赵匡胤的脸庞,也映照着远处联军营寨的灯火。一场关乎生死、关乎盟约、关乎无数人命运的谈判,即将在这汴梁城的西门楼上展开。而镇州营寨的中军帐里,柴宗训还在与耶律德光商议着对策,他不知道,自己的一个决定,将会改变多少人的命运,将会如何影响后周与辽人的盟约,将会如何书写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