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显之还想争辩,却被符太后严厉的眼神制止了:“周大人,朕知道你心系国事,但百姓是国之根本,军需是军之根本。若根基不稳,就算打赢了南唐,又有何用?待军需整顿完毕、百姓安居乐业,再议伐唐之事不迟。”
殿内的大臣们见符太后态度坚决,又有陛下亲证军需舞弊之事,纷纷躬身领旨:“臣遵旨!”
柴宗训靠在符太后怀里,听着她的安排,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想起铁匠铺里的老工匠,想起那个塞给他烤红薯的小男孩,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等军需整顿好了,等百姓们能吃饱饭、孩子能读书了,他一定要再去铁匠铺,看看他们打出来的结实的枪和斧头。
符太后低头看着儿子满足的模样,伸手摸了摸他的头,轻声道:“训儿,以后有什么事,要跟娘说,不要再偷偷跑出宫了,娘会担心的。”
柴宗训点点头,又想起怀里的烤红薯,赶紧捡起来,递到符太后面前:“娘,这个红薯是铁匠铺的小弟弟给我的,可甜了,你尝尝。”
符太后看着那块沾了灰尘的红薯,又看了看儿子期待的眼神,笑着接了过来,用手帕擦了擦外皮,咬了一口——甜香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带着烟火气,比宫里的山珍海味还要好吃。
殿内的气氛渐渐缓和下来,大臣们陆续退下,只剩下符太后和柴宗训母子俩。柴宗训靠在符太后身边,叽叽喳喳地说着在铁匠铺的见闻,说着老工匠的孙子,说着自己想造“霸王枪”守护百姓的愿望。
符太后静静地听着,时不时点头回应,心里忽然觉得,自己的儿子虽然年幼,却比许多大臣都更明白“帝王”二字的含义——帝王不是要开疆拓土、建功立业,而是要守护百姓,让他们能安居、能乐业、能吃饱饭、能读上书。
夕阳透过偏殿的窗户,洒在母子俩身上,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柴宗训看着窗外的晚霞,心里默默念着:林姐姐,老工匠爷爷,小弟弟,我做到了,我阻止了伐唐,以后,我们会有好的枪,好的斧头,会有吃饱饭的百姓,会有能读书的孩子。
他不知道,这场阻止伐唐的风波,只是他帝王生涯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他,但此刻,他心里只有一个简单的愿望——让后周的百姓,都能过上安稳幸福的日子。而这个愿望,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扎下了根,慢慢发芽、生长,终将长成支撑后周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