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营的女兵先留下训练,”林薇最终拍板,“林小婉,你从斥候队里选二十人;林阿夏,你从旧营里选三十人,都是上过战场的,经验足。”她顿了顿,又道:“你们明日出发,今日先去军备库领新甲胄和弓弩——太后昨日特意让人送了五十张新制的复合弓,比咱们之前用的射程远三成。”
消息传到军备库时,库吏早已备好甲胄和弓弩。林小婉拿起一张复合弓,试着拉了拉弓弦,只觉力道比旧弓沉了不少,却更稳当。她转头对身边的斥候道:“这弓好,到了雁门关,定能给契丹人点颜色看看。”林阿夏则在一旁挑选甲胄,她拿起一件轻便的皮甲,掂量了掂量,对库吏道:“再给新营的姐妹们留五十件,她们下次出征,也得有好装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与此同时,厢军的营地里也一片忙碌。李山正指挥工兵营的士兵打包工具——铁锹、镐头、绳索,还有新制的攻城梯,满满当当装了十几辆马车。他走到一辆马车旁,拿起一块加固过的木盾,对身边的副将道:“这盾能挡得住契丹人的箭,你们到了雁门关,一定要护好弓弩手,别让高将军失望。”
副将刚应下,便见城防司的人送来棉衣和姜汤。李山接过棉衣,摸了摸里面的棉絮,笑着道:“太后想得真周到,北境冷,有这棉衣,弟兄们就冻不着了。”他让人把棉衣分下去,刚走到营门口,便见林薇带着林小婉和林阿夏来了——她们是来跟厢军约定出发时间的,顺便看看工兵营的准备情况。
“明日辰时,南门外集合,”李山指着马车道,“这些工具都装车了,咱们走陆路,五天就能到汴梁,跟高将军的军队汇合。”林薇点头,目光扫过马车旁的士兵,忽然注意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是陈二柱的弟弟陈三郎,他去年跟着哥哥参了厢军,如今也在工兵营里。
“三郎,你哥哥在雁门关一切都好,”林薇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到了那边,替我跟他说,好好打仗,等凯旋了,女辅营的姐妹们请他喝酒。”陈三郎红了眼眶,用力点头:“俺记住了,俺一定跟哥哥好好打仗,不让统领失望。”
第三日清晨,南门外挤满了送行的人。女辅营的五十名精锐列成两排,林小婉背着新制的复合弓,腰间悬着镔铁刀;林阿夏则骑着乌骓马,手里握着令旗。厢军的工兵营早已整装待发,陈三郎扛着铁锹站在队伍里,目光望着雁门关的方向,满是期待。
林薇站在城门口,看着林阿夏举起令旗,心里满是不舍,却还是强忍着道:“到了北境,万事小心,记得跟雁门关的守军多沟通,别硬拼。”林阿夏点头,刚要策马出发,忽闻身后传来一阵马蹄声——竟是符祥瑞带着范质来了。
“太后!”众人连忙行礼,符祥瑞翻身下马,走到林小婉面前,从袖中取出一枚铜哨:“这是北境斥候用的信号哨,不同的哨声对应不同的消息,你带着,关键时刻能救命。”她又转向林阿夏,递过一份密函:“这是给高将军的,告诉他,洛阳的粮草会按月送到汴梁,让他放心打仗。”
林阿夏接过密函,小心地塞进怀里。符祥瑞看着眼前的将士们,目光扫过她们坚毅的脸庞,朗声道:“你们此去,是为了守护北境的百姓,也是为了守护洛阳的安宁。朕等着你们凯旋的消息,到时候,朕亲自在城门口给你们接风!”
号角声再次响起,林阿夏举起令旗,高声道:“出发!”五十名女兵和厢军的工兵营依次启程,马蹄声和脚步声交织在一起,渐渐消失在官道尽头。林薇站在城门口,直到再也看不见队伍的身影,才转身对身边的副手道:“回营,新营的训练不能停——说不定过些日子,咱们还得再派援兵。”
女辅营的校场上,新招募的女兵们还在训练。赵三娘正跟着教头练习劈刀,汗水顺着她的脸颊滑落,却没停下动作。她想起昨日林阿夏出发时说的话——“到了北境,替咱们守住偏关,别让契丹人再欺负咱们的百姓”,心里便多了几分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