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几名精干而低调的道家弟子,带着观察与记录的使命,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山林,混入了前往咸阳的人流。
他们更像是一群冷静的旁观者,准备记录下这时代剧变的轨迹。
法家本就与秦国之政渊源最深,李斯更是法家代表性人物。收到诏书,各地的法家学者大多振奋不已。
“陛下欲建学院,分科育人,此乃强化吏治、推行法治之良机!吾辈所学,正当其用!”
“听闻那顾少府亦重律法,曾向陛下进言律法当随世而移。此与我法家之精神暗合!吾等当速往咸阳,襄助丞相,将法家精髓注入学院,培养明法之吏!”
法家学者们收拾行装,带着满满的自信和学说典籍,迫不及待地奔赴他们心中的“圣地”——咸阳。
对他们而言,这不是征召,而是通往权力核心和实现学说抱负的康庄大道。
一处隐蔽的工匠聚集地,墨家巨子与几位骨干围坐。
“暴秦苛政,重徭厚敛,与我墨家‘兼爱’、‘非攻’、‘节用’之旨背道而驰!岂能应召?”有人愤然道。
“据闻咸阳如今大兴工造,修路架桥,少府之下官营工坊所用之水泥、标准化器械,皆含巧思,似有‘兴天下之利’之意。”
“且那顾少府推广豆腐,惠及贫民,亦合我‘节用’之道。或可借此机会,入咸阳展示我墨家机关城守之术、器械之利,若能使陛下采纳,利国利民,亦是我墨者之责。”另一位较为务实的墨家子弟提出不同看法。
“哼,只怕是羊入虎口!秦法严苛,岂容我墨家存在?”
争论持续了很久。
最终,墨家内部产生分裂,一部分坚持隐匿避世,另一部分则决定冒险一试,选派了几名精通器械制造和城防工事的实干派墨者,带着部分非核心的技术图纸,前往咸阳,试图寻找一丝将墨学实用技术融入帝国发展的可能。
其他各家也反应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