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周远明与赵立伟下午查看女娲系统制作出的文档,有问题的地方都被标注出来。
第二天上午,楚千澜与二人交流过后,操控女娲系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改进,生成全新的文件。
三天时间,指令集基础框架基本成型。
七天时间,指令集中必要的运算、逻辑、储存器等指令已经被规划出来。
又过五天,指令集中不常用,但却必须有的指令也被一一填补。
到这时候,楚千澜提出的新指令集已经趋于完善。若是有指令映射表,就可以用来实设计芯片了,当然,这也只是理论而已。
星源探索还没有星象指令集的EDA软件,短时间根本无法投入使用。
而且,这种简单的指令集可不是楚千澜想要的。他希望指令集更为全面,这就需要继续向指令集中增加新的指令。
接下来的三天,楚千澜又带着周明远二人开发出150多个常用模块指令。
而这些,才是星象指令集的精髓所在。能够大大提高芯片研发的效率。
此时,星象指令集的各种指令已经做好了规划,功能与作用也已经确定。但这也仅仅是星象指令集研发的第一步。
接下来,就是为这些指令做好控制信号映射表,建立指令集与微架构之间的桥梁。
这个过程比较繁杂,楚千澜准备将其交给周远明与赵立伟二人负责。
在这半个多月中,楚千澜通过人工智能的有意引导,已经将简版的星象指令集展现在几人面前,他的初期任务已经完成。
接下来,只要周远明二人按部就班的搞研发,星象指令集就会顺利诞生。
而楚千澜,此时要考虑EDA的制作了。毕竟只有指令集,根本无法研发芯片。
唯有配套的开发软件,才能让星象指令集发挥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