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转头看向测试台,屏幕上实时显示传感器传输的振动波形图,即便是轻微的桌面敲击,都能被精准捕捉并转化为平滑数据曲线。
“数据传输稳定性如何?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会不会出现丢包?”
楚千澜放下镊子,目光落在旁边的电磁屏蔽测试箱上。
这种微型传感器,除了精确度以外,最为头疼的就是稳定性了。
传感器团队负责人快步走到测试箱旁,按下启动按钮。
屏幕上瞬间跳出“电磁干扰强度1000V/m”的提示,原本平滑的振动波形图出现细微波动,却始终没有出现数据中断或跳变。
负责人指着屏幕上的波动曲线解释,“我们在传感器内部加了双层电磁屏蔽罩,还优化了信号传输协议,即便是在1000V/m的强干扰下,数据丢包率也能控制在0.01%以内。
您看,这种轻微波动可以通过算法修正,最终输出的有效数据准确率能达到99.98%。”
楚千澜凑近屏幕,看着波动幅度逐渐收窄的曲线,指尖在桌面轻轻敲击:“这种传感器的量产成本能控制在多少?又适合用在哪些场景?”
这些小实验室虽然规模都不大,也不成体系,但楚千澜还是希望他们研究出的东西,能对公司有益处。
传感器团队负责人迅速调出成本核算表:“量产成本主要集中在芯片封装和精密引脚加工,按每月10万枚的产能估算,单枚成本能控制在85元左右。若是产能提升到50万枚,成本还能再降12%,落到75元区间。”
他顿了顿,补充道:“这个成本在工业级微型传感器里很有竞争力,国外同性能产品至少要200元以上。而且我们的传感器体积更小,能适配更多狭小空间场景。”
楚千澜指尖轻叩桌面,目光扫过实验室墙上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具体能覆盖哪些领域?除了常规的工业设备监测,有没有更细分的方向?”
负责人立刻拿出一份场景分析报告,平铺在展示台上:“目前规划了三个核心应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