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保密 指令集 壁垒

“第一是动态指令调度,”钟长风指向架构图中闪烁的调度模块,“传统指令集多采用固定流水线,遇到复杂运算容易出现资源闲置。”

软银技术专家立刻追问:“动态调度会不会增加延迟?在高频场景下,预判失误率如何控制?”

“预判延迟控制在3纳秒以内,完全可忽略,”钟长风让工程师调出测试曲线,“我们用10万组混合运算数据做过验证,预判失误率稳定在0.3%以下,即便失误,也有快速回滚机制,不会影响整体流程。”

他接着指向第二点特性:“第二是低功耗优化。星象指令集支持‘指令压缩’与‘按需供电’双机制,比如相同的存储操作,我们的指令长度比传统指令缩短35%,传输功耗自然降低。”

松本健终于忍不住插话:“低功耗是以牺牲性能为代价吗?比如在手机高负载场景下,会不会出现算力不足?”

“完全不会,低功耗是通过架构优化实现的,而非阉割性能。”钟长风调出启明3代工程机的实测数据,“我们用通用芯片做过实验,相同制程与功能的芯片,使用星象指令集的芯片功耗更低。”

最后,钟长风指向第三个特性:“第三是模块化。我们将各种常用功能制作成通用模块,设计芯片时可以直接拿来使用。

在未来,可能会出现两三人的团队,通过星象指令集模块计出一款高性能处理器的场景。”

软银技术专家盯着屏幕上的模块架构图,眉头微蹙:“模块化虽能降低设计门槛,但不同模块间的兼容性如何保障?比如第三方团队开发的模块,接入后会不会引发逻辑冲突?”

钟长风早有准备,示意工程师调出“模块兼容性测试”界面:“由我们官方推出的模块,当自然不会有冲突。而用户编写的模块想要入库,需要通过兼容性平台进行验证。”

……

看着双方技术人员在讨论,松本健站在人群后,眸中光芒快速闪动。

从锂电池实验室到星途EDA工具,再到星象指令集,星源探索展现的技术实力远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