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栖村的傍晚总来得慢些,暮色像一层薄纱,慢悠悠地裹住山尖的轮廓,把院墙上的紫扁豆藤染成深紫色。陆砚辞刚把下午从田里摘的青菜择好,放在竹篮里沥干水,院门外就传来了熟悉的脚步声——是林舟,手里提着个黑色的公文包,脚步比往常急了些,连额角都沾了点赶路的薄汗。
陆砚辞放下手里的竹篮,笑着迎上去:“怎么这会儿过来了?没提前说,我好让张婶多留碗饭。”林舟却没像往常那样打趣,只是勉强笑了笑,跟着进了屋,把公文包放在石桌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包的边缘,神色比来时更凝重了些。
“砚辞,这次来,有两件事要跟你说。”林舟坐下后,先端起陆砚辞递来的凉茶,喝了一口却没咽下去,像是在斟酌措辞,最终还是开门见山,“第一件事,是好消息——县里文旅局和村委会联合推动的‘云栖文创’项目,今天正式敲定要筹备成立了。”他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折叠的文件,摊开在石桌上,“你看,村里的手艺人、还有几个想做乡村内容的年轻人,都盼着你能牵头,搞一个‘新人扶持计划’,把他们的手艺、村里的故事推出去。县里还承诺给配套资金,只要方案可行,就能立刻启动。”
陆砚辞的目光落在文件上,上面印着“云栖文创项目建议书”几个字,下面附着村里手艺人的名单——有编竹篮的张婶、做木雕的王大叔、会唱山歌的李奶奶,还有两个刚毕业回村的年轻人,想拍乡村短视频。他指尖轻轻点过“张婶”的名字,想起之前帮张婶修竹篮时,张婶说“这手艺没人学,再过几年就断了”,语气里的惋惜还在耳边。
“这是好事,得好好做。”陆砚辞抬起头,眼神里没有了刚才的闲适,多了几分认真,“不能搞表面功夫,得制定个可持续的方案——比如给手艺人找设计团队,把竹篮、木雕改成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