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通过商队秘密渠道,我们已建立起一张覆盖兖、豫、徐三州主要城镇的情报传递网络。
许昌的重大政令、官员任免、乃至市井流言,皆能通过快马或信鸽,七日内送达淮安。”
刘骏颔首:“子仲辛苦。近日可有什么特别的消息?”
糜竺从袖中取出一份封着火漆的细绢密报,双手呈上:
“据许昌眼线回报,曹操近日以‘整顿吏治、唯才是举’为名,将杨彪、孔融等一批前朝老臣的门生故吏调任闲职,同时大量安插同乡、夏侯与曹氏宗亲子弟担任要职。朝廷各关键位置,渐次换血。”
一旁的徐庶闻言补充道:“主公,许多人明面上噤若寒蝉,但私下都在议论曹操此举乃排除异己,专权跋扈。”
报纸在士人中已广为流传,人心微妙,其势渐成。
刘骏眼中精光一闪,道:“既如此,元直,命报房下一期重点报道许昌近期的官员迁转变动,将那些去职者与新任者的背景、籍贯、与曹氏亲缘关系,不偏不倚,细细列表对照。”
刘骏相当阴险的笑道:“记住,我等只陈述事实,罗列数据,不加一字评论,是非功过,留给读者自己评判。”
徐庶闻言暗自好笑,主公真是童心未泯,竟有几分捉弄人后的得意洋洋。
“另外,”刘骏转向一旁静听的蔡邕,
“蔡公,可否劳烦您联络一些仍在朝廷为官的故旧、门生?”
“所为何事?”
“请他们以匿名方式,向《旧臣絮语》栏目投稿。”
刘骏体贴的说道:
“不必直接抨击时政,只诉说身逢变革、仕途蹉跎的无奈与感慨,再加几分追忆昔日朝堂议事的旧光景即可。”
这是要上眼药?
蔡邕拱手,银须微颤:“老夫责无旁贷。近日恰有几位故友来信,字里行间颇多怨望牢骚,正好引为素材,润色投递。”
许昌城内,曹操权势日益巩固。
司空府门前车水马龙,将领、使者、谋士络绎不绝,好不热闹。
这日,曹操正在府中书斋与荀彧商议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