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上辈子的王轩经历了过,还看过这次的感染者后遗症,比那三年感染的严重的多的多,更为关键的是这个年代医疗技术不行,治疗的方式几乎都是打激素,虽然命保住了,后遗症却非常严重。所以尽量防范为主。
对于王轩的善意提醒,很多人都觉得王轩反应过度。
但没过几天,情况便急转直下。
先是京城大学和水木大学先后宣布停课,校园大门紧闭,学生被要求一律回家或者留宿宿舍,不得随意外出。紧接着京城别的大学陆陆续续也停课。
长途汽车站也大面积停班,售票大厅空空荡荡,广播里循环播放着“暂停营运”的通知。
更让人心惊的是,不少居民小区的门口都贴上了“外来人员禁止入内”的告示,胡同口有人戴着红袖章守着,见人进出就举着喷壶对着鞋子、手臂甚至衣服喷一遍84消毒液。
有一天,公司里一个女员工突然接到邻居的电话,说她家隔壁的一户人家被120接走,半夜里救护车的警报声划破长空,整栋楼的人都睡不着。她第二天来上班时还心有余悸,眼眶发红。
另一个男员工在聊天时低声说,他的大学同学已经在医院被隔离,具体情况谁也说不清楚,只知道消息传来时,大家心里都“咯噔”一下。
气氛一下子凝固了。
那些曾经抱怨的声音,逐渐消失。
有人在办公桌前悄悄说:“幸亏王总让咱早戴口罩,不然现在连买都买不到了。”
“是啊,药店酒精断货了,我昨天跑了五六家,全空架子。咱们公司居然还有库存,这得多大面子?”
“王总是真有远见啊,换别人早乱套了。”
这种声音越来越多。
有员工甚至回忆起最初发放物资时的情景。那天,仓库的门一打开,里面整整齐齐堆放着几大箱口罩和消毒液,光是口罩就有上千只。
有人当时还开玩笑:“这是要开药店啊?”可如今再想起来,那份安全感简直无可替代。
王轩的先见之明,不仅仅体现在物资的准备上,更在于他对人心的把握。
他知道,年轻人最怕麻烦,开始时再三叮嘱未必能听进去。所以他在制度之外,还特地安排了后勤组,把口罩按人头分配到位,每天发放,确保没有人能偷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