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全市排查

从嵩阳县嘎咕村回来后,林万骁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孩子们在寒风中跋涉的瘦小身影,村民们无奈而期盼的眼神,像电影画面一样在他脑海中反复回放。嘎咕村的问题绝非个例,在那连绵的群山深处,在西明广袤的县域里,类似因撤点并校带来的“上学难”困境,很可能被掩盖在层层汇报和光鲜的数据之下。

周一上午,他立即主持召开市委专题会议,与会者包括所有在家的市委常委、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市教育局班子成员,以及各区县委书记。

会议一开始,林万骁没有绕圈子,直接播放了一段由随行人员在嘎咕村暗中拍摄的短片。画面里,崎岖的山路、孩子们沾满泥泞的鞋子、冻得通红的小脸、废弃的村小旧址……无声却极具冲击力。会场一片寂静,只能听到影片里山风的呼啸声。

播放完毕,林万骁关掉投影,目光沉静地扫过全场:“各位都看到了。这就是我们嵩阳县黑山乡嘎咕村的孩子们,每天上学要走的路。四个多小时,天不亮出发,天黑才能到家。我想请问在座的各位父母官,如果那是你们自己的孩子,你们放心吗?你们忍心吗?”

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敲打在与会者的心上。几位来自偏远区县的书记县长,下意识地低下了头。

“教育公平,不能只停留在文件上和口号里。”林万骁语气转为严肃,“嘎咕村的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今天这个会,只有一个议题:在全市范围内,立刻开展一次针对低龄儿童‘上学远、上学难’问题的拉网式排查。我不要听‘大概’、‘可能’,我要精准到每一个村、每一个寨、每一个教学点、每一个适龄儿童!”

他当场部署:

“由市教育局牵头,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配合,制定统一排查标准和方法。各区县党委政府负主体责任,书记县长是第一责任人。”

“排查范围:全市所有行政村,重点是偏远山区、民族聚居区和边境地区。”

“排查内容:核实因撤点并校或其他原因,导致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单程步行上学时间超过一小时(或距离超过三公里)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生数量、家庭情况、交通状况、现有解决方案及存在问题。”

“时间要求:一周之内,必须把清单报到我这里!”

命令一下,整个西明市的行政机器迅速运转起来。各级干部纷纷下沉,越野车、摩托车、甚至步行,穿梭在群山峻岭之间。一份份初步的情况汇报开始向市里汇总。

一周后,一份厚厚的、沉甸甸的排查报告摆在了林万骁的办公桌上。

结果触目惊心。

初步统计,全市十一个区县,除核心城区外,其余区县均不同程度存在低龄儿童“上学远”问题。涉及97个行政村(寨),受影响学生预估超过2300人。情况五花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