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到林万骁时,他并没有像有些人那样情绪激动,而是依旧保持着冷静克制的风格,但话语的分量却丝毫不轻。
“对于这次发生的事件,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感到十分震惊和痛心。”他声音沉稳,目光扫过在场的同学和后排就坐的调查组同志,“几位同学的行为,不仅严重违反了校规校纪,更是辜负了组织的培养和信任,损害了党员干部的形象,教训极其深刻。”
他略微停顿,让众人消化一下,然后继续说道:“这件事,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它警示我们,纪律规矩不是软约束,而是硬杠杠,是带电的高压线,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触碰不得。它更警示我们,领导干部的作风无小事,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的形象,必须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做到慎独慎微慎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作为青干班的一员,我坚决拥护欧部长的重要批示,坚决拥护组织对事件进行调查处理的决定。我相信,组织会本着实事求是、依规依纪的原则,做出公正的处理。”
最后,他结合自身说道:“反思自身,虽然此次我没有参与,但也绝非‘事不关己’。李方军同学当时也邀请了我,这提醒我,诱惑和考验无处不在。我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和纪律意识,牢牢守住底线。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并愿意接受组织和同志们的监督。”
他的发言,既有高度,又接地气;既表达了立场,又进行了自我反思;既客观评价了事件,又没脱离自身。听起来诚恳务实,不空洞,不浮夸。
调查组的同志在记录本上快速地写着什么。
会议结束后,曹云峰走到林万骁身边,低声说:“万骁,你刚才发言很有分寸。”
林万骁笑了笑:“只是说了点实话。”
傅逸明也走过来,意味深长地说:“是啊,实话实说最好。现在这情况,多说多错,少说少错,但不说不错也不行。你这个度,把握得刚好。”
赵大河则凑过来,心有余悸:“哎呀妈呀,刚才开会俺紧张得手心都是汗。万骁,还是你稳得住。幸亏俺当时没脑子一热跟着去,不然现在也得跟李市长他们一样,等着挨处分呢!”
林万骁没有多说什么。他知道,经过这次配合调查和组织生活会的表态,自己在这风波中的角色算是清晰了: 一个清醒的拒绝者,一个配合的调查对象,一个态度端正的反思者。
这个定位,安全,且符合组织期望。